早在六十年代,济南有俩个文物店,一个是离家不远的济南文物店,经三路纬二路东南角,青砖砌就,青石台阶,隔壁西边是三义委托店,路北是江北知名的第一浴池《铭新池》,西南角是济南妇女烫头最高档的《奇美理发店》
一溜门脸六开间,一边是可以参观购物的门面,墙上悬挂着国内以及当地名家的作品,书法国画,山水花卉,有玻璃柜台出售,笔墨纸砚,小件文房,背后货架,有大件瓷器,陈列搁置,虽是文物店,销售的多是宣纸墨锭,毛笔印泥,颜料砚台,那些瓷器杂项,收购是重要功能,旧时人家多有携一两件旧物,出售于此地,换的手头现金,应付生活,隔壁搭着玻璃窗纱,写就外宾接待部,主要是用于接待外宾港澳,知名书画家聚集交流之地,职员多为公私合营老店员,另外就是文化系统相关的退役人员,负责清扫卫生,销售商品,四个橱窗多有物品陈列,看着也是精美璀璨,文革过后有些抄家返还,家属多有光顾,几元钱的东西,估计当今也得几万十几万的拍卖价码。
文物店是出售宣纸的唯一渠道,当时知名画家书法家,也少有一领宣纸的购买,买个一二十张就是难得,当时一张四尺宣纸最便宜也得四角钱,当时月工资大概也就是四五十元,按照现在的市价,按照个人工资四千元计算,也就是一百张宣纸的收入。门口的牌子是长方形木板,白漆黑字,由书画家关友声先生题写,当时看不习惯章草书写习惯,感觉挺幼稚的写法,经理是一个红脸膛高胖子,相貌堂堂有点像军阀冯玉祥的气派,另外一个是黄白面皮的瘦子,后来知道大名崔名泉先生,近些年多在电视台鉴宝,讲习古玩知识,从儿童到青年,一直在此游荡。
另外一个文物店是在泉城路,山东省文物总店,过去不叫泉城路,称呼为院前大街,西段路北,后院是历下公安局,对面是齐鲁金店和一个回民饭店,和市文物店不同的是,一楼依旧是陈列的满满当当,全部面积加起来估计也不及五百平方,出售和收购并举。八十年代初,二楼需要有熟人引进,方可拾级而上。中间一溜桌子,为一般工作人员使用,老先生靠墙有书桌座椅,二楼迎门是黄胄先生的巨幅作品,一群白鸡,几个少数民族饲养员,省文物店和市文物店出售和悬挂的作品,区别就是国内名头为主,仰视的大家如,清末民国,近现代,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舒同,郭沫若,有一幅对联余印象颇深,就是清人吴大澂所书,大气磅礴,从单临汉隶到涉阅清人金农,伊秉绶,陈鸿寿,吴大澂,是这个时期开始的,此时也就机会拜会过字画鉴赏大师刘春圃先生,柳宗河先生,也曾受托携物件请先生过眼,不过每次前往皆有敬畏和谨慎的心态,集文化和艺术之地令人起敬,山东省文物店大门口一幅对联由金陵名家萧娴书就,“集齐鲁斯文,汇九州英物”,每每临度,皆有气势震撼。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山东省文物总店迁址到了共青团路一号,门面之上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山东省文物总店》镏金大字,镶嵌在墨绿色砂面底板上,格外沉厚与壮观。早年共青团路没有拓宽前名曰~估衣市街,是从西门桥到城顶街一段,西门桥头坐北朝南,一座米黄色的五层建筑格外耀眼夺目,是那些年济南城市文化的标志物,楼顶有亭阁,墙面醒目位置有汉代拓片图案马车出行图,充分体现了山东古物历史悠久的传统,楼层巨高,是个大商场的架势,一楼主要经营工艺美术品,文房四宝,现代仿品,以及一般字画拓片之类,二楼才有精品展示,腰包里有了闲钱,买只唐三彩的马,买只钧瓷花瓶,买几张名家拓片,学着用毛边纸皮纸书写,至于那雪白细腻的宣纸一般都是买来送去书画名家,请赐作品,书写绘画,那时还不流行润笔资费,书画大家收取润笔资费,这是到了八十年代才慢慢开始的,随着物价上涨和全民追涨的行情,九十年代初,山东一流名头四尺整纸,也不过几百元一张。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度流连英雄山古玩早市,寻几件粗瓷花瓶,民间老物件,陈列于组合橱之架上,套装不列颠百科全书,国外画册,文学名著与流行的组合音响,民间花布,工艺美术,插几支孔雀尾羽,竟是冒充涵养和追求时髦的标配。
九十年代中期与好友结识,此人正是省文物店业务鉴定高手,一顿茶酒,畅聊无限,寻门得道,受益匪浅,有酒为媒,也是缘由,一段友情,竟然也转眼近三十年,不想近年文博市场风起云涌,朋友也成为国内首屈专家,余却忙着养家糊口流随做俗。十几年前,朋友提议做一专业美术馆,弘扬学术精神,提携年轻学才,由余共同设计《观象美术馆》,并综合交流,学术讨论,接待创作之一体的文化沙龙。一时也是国内影响颇大,每每事体也是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今这两座文物店也都随黄鹤去矣,几十年的印象依旧环绕脑海心间,久不得安然,信手写一段美好回忆,算作纪念,人类历史发展几十亿年,文明时代不过五千年,最终星球宇宙,还会留下什么?只不过弹指一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