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香烟旧称烟卷儿,也是民国时期进入中国,中国过去抽的是旱烟叶儿,铜烟袋锅儿,竹制的杆,玉或者翠的嘴儿,大多数是玻璃制,一个烟布袋,农村老汉东北老娘们,独善此道,一锅,手指按实,一根火柴点燃,腮帮子一使劲,一股浓烟吸入,亦是舒坦进口入肺,烟叶专门有制,烤干粉碎,农村也多有烟叶簸箩,一个小筐老少爷们共用,后来加一沓裁开的纸条,手指卷动,唾液粘合,一头粗一头细,细头入嘴,点燃尽吸。说起引进,烟叶种植,香烟机制,火柴流行,还有打火机的普及,也都是西方输出得以国人生活改变。
我记得城市里的人大都买卷烟吸食,四九年以后香烟专供,专制,专销,曾几何时买香烟是要有凭票供应的,有带过滤嘴,那就已经是八九十年代了,机制香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习惯,西装革履,风衣手杖,手指间夹着点燃的香烟,搓轮打火机,迎风点火,手掌遮挡,烟圈升腾,吞云吐雾,也是显示着一种成熟的风度。
从少年到青年,就是试探着吸食点燃的烟屁股,几个小伙伴,轮流在旮旯里撮上一口,烟雾呛的直打喷嚏,结识一条街道,一个地区有声望的“老大”,即是镇得住街面的壮汉头领,就需要递上几盒上好的香烟,那就算是有了可以依赖的靠山,提及时会有力量的保护,也算是一种所谓的团伙。
公开的认识香烟,那就是进入工厂,七十年代香烟就敞开供应了,当时济南最显赫的牌号“琥珀”香烟,还是紧俏的货色,请教拜会书画界的大家和老先生,两盒“琥珀”香烟,一同吸食,也就是有礼有节了。全国通行的大牌号是“大前门”,则由上海青岛郑州天津共同生产,抽大前门香烟就如同现在江浙一代迷信的“中华”香烟一样,有身份,有地位,有腔调。在那个时候,流行的还有上海的“牡丹”“凤凰”,青岛好闻的“白金鹿”。
喜酒闷茶肮囊烟,形容酒茶烟的食用心境,我觉得抽烟是一种被众人点燃的篝火,生疏的环境,陌生的境地香烟一递,对方相互就融洽了许多,沉闷的旅程,艰难的困境,精神的疑惑,感情的枯萎,临阵的紧张,香烟虽然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可是香烟作为一种寄托的载体,默化的将其分解,特别是一次次的点燃,一次次的吸食,这循环的动作也是一种情绪的排解。
吸烟,我也不提倡,身上口腔那股不抽烟讨厌的味道,以及污染传播的二手烟,几十年来,时吸时戒,全看心情,没有离不了的依赖,也没有吸食后的快乐,只有在热情洋溢的畅谈高潮,在酒酣耳热心情倾诉,在回望人生感悟生活的时候,点燃一支雪茄或者香烟,一种真情的释放伴随着薄薄的烟雾飘去………。(济南人对“琥珀”香烟是有情节的,那么好的一个名儿,一种质量,还有好看的包装。那是曾经。这“琥珀”烟,“大前门”烟,包装弄的真难看,就像是一个漂亮的姑娘让化妆和服装糟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