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拔哥信口说@/《调侃汽车》
儿时坐汽车,那是公交车,与指宽窄的竖长条汽车票,分为三分五分七分一毛,大概一毛五就可以坐到终点,城市最远的末端。
青少年逢文革,大卡车,是站着在城市里兜一圈,亦作游行,除了犯人游街示众,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挡板放下,垫只板凳,上边拽,下面托,呼呼拢拢,站在称挡板后边,风吹着女生的发辫,一会儿脸皮就麻木起来,大都是解放牌,墨绿色,等有了东风牌汽车,我们也就成了青年,我们这个城市还生产一种很气派名字的汽车“黄河”其实,也是仿造的东德“依伐”,平头载重八吨。
五十年前的大领导人乘坐的是“红旗”,省级领导坐的是“华沙”“伏尔加”,车前头一只跳跃带角的鹿。等到“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和“桑塔纳”开上街面的时候,文革已经结束到了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外国轿车来到中国的时候,“波罗乃兹”“拉达”“皇冠”“公爵王”“五十铃”满街跑的时候,就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私人汽车还是要挂靠在单位管理的,私人的东西似乎还不那么光明正大。当然汽油也是只有几毛钱一公升,城市里也没有几个加油站,借用汽车是个很大的面子。
二十年前,桑塔纳2000,捷达,神龙富康,广州标致,还是唯一的几个牌子,日本的丰田,本田,多也是来路不正,那个时候有宝马开,绝对是富户,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便同蝗虫一般铺天盖地,汽油也涨到了一块多。进口汽车最为吸人眼球的就是密封的车体,悦耳的音响,低噪的发动机,自动的车窗,细致的功能,以致没有故障的安全驾驶感。
当外国汽车牌号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之后,中国汽车也在屁股后边加上中国字儿了,上海桑塔纳,一汽捷达,东风本田,广汽本田,海南马自达,不知道是严重的不自信,还是借着别人旗号鼓吹自己,就像纹身一样显得凶猛,德国汽车没有德文,日本汽车没有日文,韩国汽车没有韩文,意大利汽车没有意大利文,就连那个美利坚也少有过多的英文,说也巧了,只要洋码子多的一定不是豪车,屁股上越干净的车,越贵。
车身镀铬线条,镀铬装饰越多的,一定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小康之家,车轮毂和后视镜拴着红布条,其一定是低于大专文化程度农民进城的车主。买独立自主品牌的一定是第一次购车,吉利,奇瑞,比亚迪较少会有召回,乡镇公务员也多对韩国汽车有兴趣,起哄的画家书法家一定会买低配的宝马奔驰,五万以下的农民一定是爱国品牌的拥买。买鲜艳车身颜色后排座椅上方一大堆毛绒玩具,大概会是富二代的闺女儿媳妇。不足二十五岁买三百万豪车的不是官二代就是拆二代,富二代。而有钱买台A4或者沃尔沃的大都是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奥迪A8,大众辉腾,奔驰600,宝马760,这些价码差不多的车,座乘就看出来性格,几百万坐一辆豪华的桑塔纳大概不知道“辉腾”的内在。
我喜欢的是省心的车,车就是一双穿着出门的鞋,用不着探险,也用不着越野,几百万的车是给百十万的车看的,开比亚迪绝对看不懂阿斯顿马丁,也没有仰慕的必要。多花的钱,无非就是车门关闭的时候声音发闷,嘭的一声,无非就是油门踏板一踩,排气筒“轰”的一声,公路限速,百米加速度也派不上用场,无非就是停下的时候,赚许多眼球,低矮流线的华丽,驱使许多陌生的眼光,这是豪车贵的重要原因。
我不懂机械,对车没有多少热情,倒是中国人二十年对车的流行,感觉到了虚荣和不自信,半个世纪前世界就已经家庭汽车普及化了,我们拿着金贵的“私家车”却刚刚和个宝贝一般,公路上拥堵的交通,觉得和吃饱了的国人一样,三高并不值得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