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灯泡,通过电能而发光发热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尔发明(爱迪生实际上是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发明了实用性强的白炽灯,而灯泡早在1854年就出现了)。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伴随社会的发展,对灯泡的利用也起着不同的变化,最初可能是为了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灯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有了许多品种和用途的灯泡。
过去我们见过的灯泡一是家里屋梁上垂下吊着的一只白炽灯,昏黄的光源,一般家庭也就只有15瓦,20瓦,点灯熬油,是指浪费照明用的电,随手关灯是养成的习惯,一个拉线开关吹在墙壁上,咔哒一生,夜晚也就有了屋子里的光明,讲究的人家灯泡上方会有一只墨绿色的灯罩,普通人家就只有裸着或用一个硬纸板做个象征性的灯罩。
外国灯泡在中国亮起,大多到了二十世纪,因为济南早期的电厂也是德国人建设的,原本只是因为胶济铁路的开通带来了商业和工业的繁荣,电力成了主要生产动力,照明是是主要的,以及面粉,纺织,印染,和一件加工工业,一家一个电灯泡,也就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除了我们日常使用的电灯泡,还有就是手电筒专用的灯珠,灯泡会在长期使用中,钨丝损坏,常常将坏掉的灯泡,巧妙的寻找角度,把燃断的钨丝再度搭接,轻轻的再拧到灯头上,灯光可以依旧明亮,等到再度烧断的时候,这灯泡的寿命也就到了终结,敲掉灯泡的螺丝口,卸下那只薄玻璃的外罩,充水进去,塞一条小鱼,使之观赏,也是一些孩子的玩具,济南有灯泡厂,也是一间国营大厂,灯泡也是重要物质,一般每个家庭都有储备,以防万一,灯泡坏掉,摸黑致障,一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住那包装灯泡的瓦楞纸折叠保护纸壳。
到了七十年代,有变压器,启动器,一个淡天蓝或苹果绿的铁皮8瓦细支日光灯开始进入家庭,由橘色的暖光,变成了惨白雪亮的白光,因为过去的大瓦数日光灯只有商业机关工厂学校才有,家里有了这小日光灯也是摩登了不少,在亮度提高的前提下,瓦数也是节电的重要一环。冬季夜长,傍晚早早的就要掌灯,可是到了夏季,那盏灯光就会开的较晚,居民也会集中在路灯之下,下棋,乘凉,孩童们游戏嬉戏,看几本小说也都在沿街的路灯下过瘾。
不知不觉中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一家几盏灯,十几盏灯的环境已经具备,吊灯,落地灯,台灯,厨房有灯,卫生间有灯,阳台有灯,走廊有灯,楼道有灯,单元有灯,电梯有灯,仰望远近的楼宇也都在夜晚闪着彩灯,有甚在整个大楼上都披着灯光的屏幕,出现变幻的图像,图形,据说这叫亮化工程,有助于显示强壮和繁荣,当然,这都出现在新区或者市中心,迎宾大道,就像一个人的脸,还是要干净涂脂抹粉一样,至于那些肮脏的腋下裤裆脚下,一并隐藏在夜幕之中。
再度的灯光革命,是一种叫做LED光源的诞生,更加节约电能的消耗,亮度更加明亮,可是我依旧记得,电表旁的闸刀开关,摸黑换保险丝的急促,储备一团软软银灰色保险丝是一个院落,一个街道团结互助的象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我总觉得有点穷发狠的意思,电这个外国东西,也是我们拿来别人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好东西,谦逊的学习进步,还是比骄傲自满自吹自擂夜郎自大来得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