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2019-05-01 07:58:02)
标签:

杂谈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六十年代,文艺似乎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我们这个城市里有省市的剧团不少,京剧,吕剧,豫剧,话剧,还有梆子戏,柳子戏,也大都是由私人剧社合并而来,既有了固定收入,也便于政府管理,早期城市农村,逢年过节,就是剧团最忙碌的时候,到月底普及还只是限于城市和县城,农村也只有扎棚唱大戏的场面,包括城市的近郊,在市区还是有一些固定的剧场,固定上演一些传统剧目和刚刚改良了的现代戏。

在文化西路靠近杆石桥和山东省歌舞团隔壁的位置,那就当是建设的山东最体面的剧院“山东剧院”和隔壁一组名过早期的建筑“卍字会”建筑风格十分统一,灰色砖体,内有钢筋水泥结构,屋顶采用钢木结构,深绿色琉璃瓦屋顶,体量大,很具备五十年代大屋顶的民族风格,也是传统和现代建筑形式美感的很好统一,并且,具有北方建筑敦厚结实的气派。

话剧,歌舞,杂技,曲艺,也同时在剧场上演,文革前的看戏,记忆模糊不清,一般就是锣鼓点响起不久,演员哼哼呀呀的开场不久,困神也就袭上活泼少年的大脑,一直睡到掌声响起,才混沌朦胧中往家中返回,什么戏剧也都记不清楚。只记得从温暖热闹的剧场一下子陷入冰冷的寒风中。

居家周边最近的“北洋剧场”文革改为“人民剧场”,“大同剧场”“大众剧场”天庆戏院”,坐落在新市场的“天庆戏院”是解放前的老剧场,估计坐满了也就二百人,常年由县级剧团上演二流地方戏,因为,新市场还有许多说书场戏,变戏法魔术,摔跤撩地,地摊百货的聚集地,常年也是热闹非凡,市井风貌颇具。

剧团也大到都是,在剧场上演,观众也都是中老年人,一旦成了领导干部,体恤亲民朴素,讲究传统文化似乎也是从适应一场戏剧晚会开始,领导前排就座,被赏赐的各位官宦和遗孤,各界名流,与其一同观赏并具有了荣光的脸面,所谓的新年新春联欢会戏曲倒成了“活宝”。

戏剧,挺麻烦,要有布景,幕布,道具,头饰,服装,鞋帽,器械,乐器,乐队,灯光,还要有一侧的唱词投影,一场演出下来百十人忙碌,不能有差失,否则,就会有“倒好”的掌声。曾记得过去听戏都是老人所为,一般年轻人还是喜欢黑洞洞的电影院,谈个恋爱也方便,摸着小手,亲肤体恤。

五十年代往前,戏院更小,剧院剧场这些叫法,也是来自于民国的改良或者是苏俄的影响。当下时代,再说,普及京剧,传承地方戏,简直是无稽之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电视剧已经到了滥造的地步,对历史的扭曲,对故事的篡改,不知道是娱乐了群众还是宣扬了皇上。

余不善听戏,也没有兴趣,即便,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各流派,各名家,也略知一二,但是我还是凑不起情绪,只不过作为文化的一条支流,看看“名伶往事”的文化生活,批倒斗臭再度隆重推出,依旧是那张嘴的信口一说。

锣鼓架什一敲,胡琴琵琶扬琴奏响,幕布拉开,灯光如昼,油彩光亮,脂粉扮相,花旦,青衣,黑头,须生,改来称呼,样板戏登场,我们赶上了八个样板戏的普及,五十岁以上,才有资格聆听一二,六十岁以上才有引吭高歌之状。说起来,那一出,那一段,在文化的沙漠里,能有唱的一吐为快,也就算是愉快的改良。

八个样板戏,“打虎上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响彻工厂,学校,营房,当时那些当红的演员,有的依旧红灿,有的落马,有的移民,有的没落,政治也是操纵文艺的舵手,看需要,看航向。

戏院剧场,逢年过节,唱大戏已经远矣,地方戏也只能和杂技,曲艺,作为一个没有忘记的片段,在春晚出现几秒钟,也就算对一个娱乐形式的肯定,皮黄梆子,流水琴弦,也和剧场一样没落,新时代有一条相同,男青年也都变成了旦角打扮,行为也流行女性腔调,回归母系社会,是不是从现在开始,余是看不明白。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拔哥信口说@/《唱大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