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五十多年前看电影,要有几个条件,一是要有碎银两,而是要居住在市区,距离机关工厂近便,还会有露天电影免费观看,我早年看的诸多电影,正好赶上一个文艺繁荣的尾巴,就是六十年代中期,文革还没有开始,成人票甲级两角,乙级票一角五分,学生票七分,暑期学生票五分,也就是折合现在人民币五块钱,孩提时代,就是喜欢枪炮激烈的故事片,文革前正好是文艺最繁荣的时期,《智取华山》,《古刹钟声》《英雄虎胆》《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铁道卫士》几乎每周都有观赏,住在市中心,周边的电影院都不超过一刻钟路程。除了革命教育题材以外,还有一些外国片,《巴格达窃贼》《好兵帅克》《木偶奇遇记》《格力佛游记》…还有动画片《神笔马良》《红军桥》《半夜鸡叫》…。挺多的。电影院的前厅会有二十二位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男的英勇威武,女的漂亮妩媚,每每都会驻足观望一番,一些如照片大小的剧照也会和明星一起制作年历片,夹在书籍和笔记本中,可惜后来都遗失了。
我早年居住的地方,南有大观电影院,纬四路有军人电影院,职工电影院,西边有铁路工人俱乐部,东边有中苏友好和中国电影院,往北过了成丰桥就是光明电影院,还有戏院改成的电影院,大同,大众,北洋,山东剧院,距离都不超过步行半小时,方便的很。
文革开始那些“毒草”就都没有了,只有新闻简报,纪录片《对虾》《泥石流》《火山爆发》。到了《创业》《青松岭》《海霞》《春苗》上映的时候,文革就基本结束了,《闪闪的红星》和《卖花姑娘》的上映,就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文革前的老电影,外国电影也就多了起来,那个看电影的高潮一直延续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彩色电视机的普及,节目逐步的多了起来,一下子外国电影也多了起来。电影院的萧条也就开始了,录像机,影碟机,卡拉OK,极端的扩张,电影院成了半老徐娘,无人光顾了,打入了冷宫。
现在百十块钱看个电影,随时进场,一天轮流上映,椅子舒坦,扫码收费还有电动按摩座椅,音响悦耳,立体声,3D,也都轮番热起了新一轮电影热潮。过去,济南唯一的一个宽银幕立体声影院,就是大观电影院,进场发一幅眼镜,那个著名的电影叫《魔术师的奇遇》陈佩斯的老父亲陈强出演的。
文革前看露天电影,一般都在单位广场,我居住附近最大的就是工人俱乐部露天电影院,夜幕降临,带个板凳,看着三脚架支撑着的两台电影机,丝丝拉拉的播放着跳动,断片,亮灯的轮回,注意,正式开播前,一定会有宣传教育的幻灯片上映,讲卫生,有礼貌,请勿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工人俱乐部的露天电影院,冰冷的水泥台子,就怕下雨,电影看不成了,又不退票,这就是吃了大亏。
四十年前,文化开始松动,有电影看,票的来源,就是在影院周边的路上,低声下气的喊一声“有退票吗”?等退票,等的辛苦,看得舒服,还几乎没有失望过。
我看电影,不看科幻大片,因为我无法预料未来世界,提前进入,有点接受不了,不看成龙史泰龙李小龙之类的武打片,知道电影都是故事,可是受不了招架之势的糊弄,不看僵尸恐怖片,天生胆小怕走夜路,何必自己吓唬自己,不看港台韩国爱情片,嗲声嗲气庸揉造作,挂面拉的长,不看血腥战争片,生命的存留生命的取舍,为什么会被政治掠取抢夺,不看歌舞情景片,唱的吆喝的震的脑门疼。过去不看迪斯尼动画片,估计老了会看,因为动画片,还是含蓄,画面可爱,故事清爽,动物拟人会少了许多人性残暴的一面。
我喜欢有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片,我喜欢外国历史传记人物片,我喜欢小国家小制作的片子,我喜欢有些纠结看的绞心拧肺的情感片,我喜欢看风光旖旎习俗迥异的风光纪录片,我更喜欢贴近生活观察入微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我喜欢有个性的演技派明星,伊斯特伍德,阿尔帕西诺,让.雷诺,丹泽尔.华盛顿,虽然长得外表不是俊男靓女,明星就是明星,选片子看明星,大致不会错,女演员,还是老一点的有味道,比如,梅斯特里普。
早年电影院座机用的光源是燃烧的镁棒,露天电影用的是灯泡,三十多年以前,我就有录像机还有许多录像带,二十五年前就看激光影碟大盘,二十年前的VCD,十五年前的DVD,十年以前的蓝光播放器,喜欢电影,就要有代价的。片儿最佳,就是从电影学院转录的移动硬盘,4T。可以挑选着看上几千部,余还是不厌其烦的,当然,好电影还是少数。
有看不完的新片,有反复看的经典,有忘却了的老片,也有和朋友显摆多次推荐的佳片,看电影对胃口,有酒有茶,有腔调,就是没有了和女朋友看电影的激动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