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风景就在不远处,周末赶个农贸市场大集,搂一眼深秋的黄河岸边,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在故宫里珍藏,偶尔展示也是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伍,硬充文化人,图个热闹,没有几个看得懂的,唯一的兴趣,就是看看这个贵重值钱的玩意儿,鹊华山,耸立黄河北岸,南去江浙沪,北往京津东三省,总得飞越黄河,慢车就要走一走这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造,黄河大铁桥。
世界上瓦特发明蒸汽机,有了煤烧蒸汽推动向前的客货运火车,接近二百年,这个中国可不是“厉害了”。清廷退位,民国兴盛,这大铁桥也是“西方列强”,帮忙建造的,就像是现在的所谓“一路一线”,不说掠夺,先是方便,再就是发展,投资就是想有回报,看看大铁桥的背景资料,越黄河的桥址,自1901年起,在济南附近黄河上、下游9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历时3年的勘测认为在泺口镇建桥较为适宜,并提出河段工程说明及建造图式。1908年8月12日,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与津浦铁路北段总局正式签订了建造黄河桥合同。
河道北部漫滩较宽阔,建有8孔跨度91.5米简支钢桁梁;河道南部漫滩较狭窄,建有1孔跨度91.5米简支钢桁梁;主河槽之上为3孔钢桁梁;左右两孔为跨度128.1米的锚臂梁,并越过桥墩各向中间一孔延伸27.45米形成伸臂,伸臂与109.8米的悬梁以摆柱式活动铰联结,构成跨度164.7米的一孔。钢桁梁总重8625吨。
大桥下部结构自北岸算起,第1~7号桥墩及南北两桥台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采用汽力旋转打桩机打入,共用桩1270根。施工时,曾使用“杠杆法”对桩柱进行载重测试,每桩承载能力达150吨,为设计载重能力的2倍。第8、9、11号桥墩为气压沉箱加桩基础,第10号桥墩为气压沉箱基础,沉箱采用内挖法下沉。为避免洪水冲刷,分别在4个桥墩周围打筑木排桩,棱角处使用铁桩,桩围之内挖出泥土,充填石块,然后用水泥封顶。
全桥基础以上的墩身、台身均用混凝土浇筑,表层以料石镶面。
1912年11月,大桥完工。造价为1165.8893万德国马克,折合当时库平银454.56万两。1912年11月28日,由津浦铁路北段总局总工程司德浦弥勒负责验收,经对轨道及桥梁各部位检测,均符合设计标准。检测大桥载重能力时,采用了较原始的“划痕法”和“冯次乐夫氏测量器”,各孔均能满足设计要求。29日,由桥梁公司正式交付津浦铁路北段总局管理。至此,津浦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通车的局面。津浦铁路也就贯通了,北京直接到了南京。比胶济铁路晚了几年,但是也就方便了,由青岛到北京的直通。济南也就成了枢纽。
自唐古拉山的黄河发源,流淌至此,也已经五千多公里,成为了世界第五大河流上最老的铁桥,风景就在不远处,没有管理,只有几位闲钓手,盼着鱼儿上钩,水流有些喘急,夹携着黄土高原的泥土,已经没有了壶口瀑布的烈脾气,只有绕过桥墩,顺水而下,望着变了的世界,大坝侧畔均是商品房耸立,哪里知道,春秋两季,黄河灰尘,会灌你满屋子黄土无商量。中国人自己建的铁桥,就到了几十年以后,武汉南京长江的大铁桥才有,切是学的西方不客气,“厉害了”我的国,就是一个“抄作业的主儿”,事儿不光彩,切到处显摆,吹嘘,老师不高兴,同学瞧不起,百多年以前的老师作品,现在看起来依旧敦实流畅,往来绿皮车厢依旧奔驰,不同的是,机车已由煤蒸汽,柴油,换的了今日的电力。
看着周边,满是垃圾,荒草凌乱的阵势,就等掌权者一句话,这里就是游览名胜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民族工业化开启的摇篮,新旧动能转换的妙想,一个收费的景点诞生,母亲河亲水之乐园,一定还会有几尊铜人,诸多口号,售货岗亭,一百多年以前的铁桥,依旧还是那座。
早年,我就在离这铁桥不远的地方一个工厂里上班,经常溜达着来这黄河岸边,那个时候,济南的老火车站还在,列车过了这桥,再有几分钟就会到达济南那座哥特式建筑的火车站,可惜的是一九九二年被拆除了,那个时候我也离开了那个距离大铁桥不远的工厂,去了其他地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