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08月24日

(2017-08-24 12:17:04)
标签:

杂谈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

一路紫苔通窅窱,千崖青霭落潺湲。

山只啸聚荒禅室,象众低摧想法筵。

雪足莫辞重趼往,东人香火有因缘。

  峻秀的灵岩山谷肯定是为灵岩寺而存在的,在这样的山中注定要生长出一座寺院,且延续千年。如山无寺则太野,寺无山则太俗,古寺依幽岩,深沉古朴,相得益彰。灵岩山多为水成岩的石灰石沉积岩,其性属阴,故多产柏;其南的武庄山谷则为火成岩的花岗岩,其性属阳,故多产松。古人认为柏为阴木,松为阳木。灵岩寺就处于这样一个水火交融,阴阳交割的地带上,这是天地造化,还是神佛点化呢?清光绪间文人邵承照说:“余谓灵岩之胜,胜以柏,胜以泉,胜以明孔朗公诸峰。”我想,灵岩最胜之处当在于“文”,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帝王将相慕名而来在其灵山秀水间吟哦咏唱呢?

  也许,只能说也许,孔子是经过灵岩的第一个文士先贤。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负责任,因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只是在《礼记?檀弓》中有孔子过泰山侧,哀叹“苛政猛于虎”的说法。公元前517年,三十五岁的孔子因避鲁国之乱而去齐国,路过泰山之侧,关于这个“侧”的遗迹有二处,一在泰山前的虎山,一在泰山西北桃花峪的老虎沟。虎山在泰山之阳,不在其侧;而老虎沟不但在泰山一侧,而且处于“齐川通鲁”的南端。如果孔子走的是这条路线,那他经过灵岩是肯定的。这位一生好登山临水的老夫子,当看到灵岩那嵯峨峻秀的峰嶂时,当作何感想呢?

  唐天宝年间,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如一朵浮云般来到灵岩寺,并写下了《题灵岩泉池二首》,一口气为灵岩写下两首诗,足以表明他对这儿的喜爱。其中一首诗曰:“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片石含青锦,疏松挂绿丝。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李白来灵岩应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中秋时节,一个手持玉柄杖的高僧接待了他,还奉上山中特产梨子作待客佳馔,可能是现在有名的泰山小白梨。李白留恋此地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山东是李白的第二故乡,他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起居家山东达二十三年,曾漫游山东四十余县,游名山、访名士、觅名胜、喝名酒、品名吃,还娶了一个山东女子做他的老婆,并生儿育女,俨然就是一个山东人了。他还与裴政、孔巢父等五人隐居泰山附近的徂徕山,称“竹溪六逸”。李白登泰山是在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时年四十二岁,他在山上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一口气写下六首诗,篇篇清新飘逸,堪为经典。这一次李白登泰山后也许没有来灵岩,因为登岱是在春天,而来灵岩时是秋天。李白来灵岩应是在天宝四年(745年),这一年李白、杜甫、高适在齐州(济南)同谒北海太守李邕。李邕是当时大名士,名气远在三人之上,他们漫游济南山水,诗酒唱和。这年秋天,李、杜结伴同游曲阜,应路过泰山,李白可能此时顺路游了灵岩。像灵岩这种名刹,李白是不会不游的。这一年他已四十五岁了,此前他曾被唐玄宗召为翰林待诏,因被谤而自请还山,身心散漫,在济南的紫极观入道。在游灵岩寺时,李白也表现出对佛教的很大兴趣,有“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的句子。有“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才能而又怀揣“济苍生,安社稷”政治抱负的他不被当局所容,精神世界是无比苦闷的,也许只有轻灵的道和博空的佛才能化解他心中的块垒。

  清新飘逸的李白如云般飘走后,秋雨般沉郁顿挫的杜甫又来到灵岩,并留下《题赞公房》一诗:“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夜深殿突兀,风动金锒铛。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玉绳回断绝,铁凤森翱翔。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苦见尘沙黄。”(据清马大相撰《灵岩志》)杜甫先后有十余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据他的诗文可知曾有二次来登泰山,一首是著名的《望岳》,一首是其晚年写的《又上后园山脚》。分析诗文可知,写《望岳》时应在春夏之季;第二次登山应在秋天,因诗中有“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的句子。想来杜甫应是在二十七岁壮游齐赵时登泰山后来灵岩的,此前他曾考进士不第,遇到人生的大挫折,但它还年青,还对前途充满信心,所以才有《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从《题赞公房》也可以窥视到诗人的进取之心,幽古峻秀的灵岩宝地给诗人以启迪,灯影曈曈中,檀香渺渺里,诗人无心入睡,听着檐角的风铎,他想着自己的前路,天明之后在僧人们的梵唱中,他冒着春天的风沙又踏上前途。除李杜之外,唐朝诗人刘长卿、钱起、戴叔伦、司空曙等都纷纷来过灵岩并留有诗篇。至于“诗佛”王维,我推测他来过灵岩的可能性也很大。王维中状元后,少年意气,开元九年(721年)二十一岁的他因“私舞黄狮”被贬到济州做了一个司库参军的从九品小官,相当于一个国家粮库的管理员。那时的济州治所在茌平,长清的西南是卢县为济州所辖。从天上一下落到地上的他肯定特郁闷,“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这是他来济州上任前给朋友们发的牢骚,意思是芝麻官不好当,是软柿子,谁都可以捏。因心情太糟糕,被贬四年间他很少写作品。一生好佛的他,在海内名刹灵岩寺的跟前,不会不来游的。只是因心情很不爽,没情绪写诗罢了。

  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来过灵岩或和灵岩有直接交往的有四人: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好饮的苏东坡是喝高了以后来的,而且醉卧于寺外的黄茅岗上。《灵岩志》录了他的诗,名《元祐八年八月二十日余因奉命下齐州祀东岳至灵岩》,其中有“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的句子。后人对此诗的真伪颇有争议,这且不论,苏东坡为灵岩寺写过聘请住持长老的《齐州请确长老疏》是无可争议的,熙宁十年(1077)苏轼过济南,齐州知州李常挽留他小住月余,苏轼代李常写了这篇请疏,此文载于《东坡文集》卷六十二。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州掌书记,居官三年,遍游济南名胜,曾南下游四禅寺和灵岩寺。在《灵岩寺》一诗中有“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的句子,可见当时灵岩寺的僧众还是很多的。曾巩曾于熙宁年间任齐州知州,以仁为怀,政声赫赫,现今大明湖畔尚有纪念他的“南丰祠”。曾巩来游灵岩写下《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一诗,有“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句。这位勤政爱民,有知识有能力有方法有文采的高级干部显然是在公务繁忙之余来灵岩散心的,要不他的诗中怎会有“更闻雷远相从乐,世道嚣尘岂可干”的句子?王安石曾写过《送灵岩新住持赴寺》一诗,有“一路紫苔通窈窕,千岩青霭落潺湲”之句,几笔便写出了灵岩的形貌,没有来过的人是不可能有如此形象的认识的。

  北宋南迁后,金人据有山东,有一个“目光有棱,背胛有负”的山东大汉常来往于灵岩与历城之间,此人便是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此时金人入主华北已十年,他由在金为官的祖父辛赞抚养大,和金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是同窗好友,人称“辛赞”。据徐北文先生考证,辛弃疾来灵岩有二条记载:一载于元代王恽的《辛殿撰小传》,其中有“(稼轩与党怀英)尝游泰山之灵岩,题名‘六十一上人’破‘辛’字也。至元二十年(1283年),予按部来游,其石刻宛在”;另一条据《济南府志》,载“弃疾缚(张)安国,戮之灵岩寺”。徐老还指出辛在灵岩杀的不是张安国而是义端。义端是僧人,和弃疾交好,并同入耿京义军,后义端窃印信投金,弃疾于路上追获杀之。在长清有民间传说,辛弃疾杀义端处就在灵岩之西的义灵关大桥上。徐先生还曾赴灵岩寻找辛的题名刻石,未果。几百年的风雨剥蚀,人事沧桑,一方刻字是难留于岁月的,倒是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盘空硬语能和灵岩千仞绝壁共呼应。宋时还有很多名士来造访过灵岩,如名相李沆、书法家蔡卞、户部侍郎张掞、上柱国王临等。

  到了元代,杜仁杰、元好问等曾来灵岩。杜是长清人,不用多说。元好问曾在1235年来济南长清、泰安一带游历,写有《东游略记》,其中有对灵岩寺的记载。入明清及至民国,各代名士更是纷至沓来,王世贞、王阳明、王在晋、于慎行、蒲松龄、姚鼐、康有为、梁启超、刘海粟等等。特别是王世贞给灵岩拟了一句经典的广告语“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姚鼐在登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来灵岩还写了《游灵岩记》,堪为姊妹篇,来灵岩时当晚宿于张夏。

  名士之外,灵岩还留下一些帝王将相的足迹。如隋文帝曾于开皇十五年(595年)春正月祭祀泰山,曾“旅玉符山”,当时做为晋王的杨广也一并前来,并写下两首诗。唐朝时唐太宗可能到过灵岩,《灵岩志》中有“唐太宗御篆”条:贞观三年,太宗复赐御篆“御书阁”三大字为阁额,至今在焉。有确切记载的唐朝帝王来灵岩的是唐高宗,当然是携夫人武则天一同前来。据《资治通鉴》载,高宗李治与武后于麟德三年(666年)正月“车驾至齐州,留十日,丙辰发灵岩顿,至泰山下”。这次封禅打破了历代帝王东封的路线,先至灵岩礼佛再去泰山封禅。灵岩寺西有饮马沟,传说宋徽宗幸灵岩时曾于此饮马云云。《灵岩志》载,宋太宗、真宗、仁宗、徽宗皆赐灵岩御书。至清朝,康熙、乾隆大帝皆曾驻跸灵岩,并建有行宫。(道光版)《长清县志》载:“我朝康熙、乾隆时天子巡方,翠华恒莅,山川增色。”乾隆更是八驻灵岩,多有题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