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哥信口说@/《旧时记忆/说鞋》
一个人,一生能穿多少双鞋,穿破过多少双鞋,穿过多少式样的鞋,穿过最贵的鞋,穿过最舒服的鞋,自己也可能都不知道了,可是那些穿鞋的事儿,提起来,还会有许多记忆。
我们这个年龄,最早穿的都是家里做的布鞋,因为儿童有专有的鞋号,尺码,都是近五十年的事儿,成家的女人大都会做鞋,首先要打袼褙,就是铺一层旧布,抹一层浆糊,这样抹上三四层,就把它贴到墙上让风吹日晒干透,把干袼褙按鞋的尺寸大小剪成鞋底,一层一层粘起来,粘到一定厚度,就用砖压住,让它密实干透,如果做千层底,还得在剪成的每层袼褙边上粘上白布条,鞋底粘压好了,用锥子一个针眼一个针眼地扎,用事先车好的麻绳一针一针地纳。手腕上戴一个厚布套,用来把纳底子的麻绳抽紧,纳好了还得用斧子捣平,然后绱上鞋帮子,最后用楦头楦出来,鞋就做成了。
一般家里生活条件好坏,就看孩子穿的鞋,穷人家一般就是趿拉着一双不合脚的布鞋,冬天则是旧棉鞋,职员干部家庭,孩子基本都是力士鞋,俗称网球鞋,分为兰网白网,再就是喜欢体育的大都有回力鞋,分高帮低帮,冬季一般都是灯芯绒橡胶底五眼系带棉鞋,济南的冬季,比当下最少冷七八度,取暖条件也差,家家都是一只叫花盆炉子的煤球炉,白铁皮的烟囱,遇到雨雪天,湿了的鞋袜,穿着在脚上,那是一个痛苦哦,回到家,温暖就是换上干鞋,烤在炉火正浓的烟囱上,顿时屋内洋溢着臭烘烘的脚臭,以及湿泥水随着烘烤气体升腾的热气。
小布鞋,也大多是家人缝制的,一本旧杂志,里面往往夹着,许多家人各个时期的鞋样子,即是手工劳作的记载,也是孩子成长的记录,到了中学时代,鞋子基本都是力士鞋和回力鞋,崇拜解放军的解放鞋出现的迅速,旧军装,铜扣皮带,军帽,一切都是唯草绿色唯“左”唯“忠”唯“红”。
那个时候鞋子穿坏的很快,鞋底往往会粘上旧的轮胎底,鞋帮坏了,会有手巧的师傅,用钩针缝上一块帆布,每逢周末,刷洗干净那说解放鞋,晾在窗台之上,才开始其他的活动,不然,一双臭哄哄,脏兮兮的旧鞋怎么见人呢。也是看一个潇洒青年的素质。
记得参加工作,去皮鞋厂门市部,订做了一双青年式棕色皮鞋,鞋底是叫做,喜喜底,几条云纹的花纹,皮鞋订制还要试脚样子,牛皮鞋,贼亮,我一直穿了五六年,一个时期内,北京布鞋,松紧口,黑条绒,棕色塑料底,很是流行,还有一种白牙边黑布鞋,我还是喜欢棕鞋底黑条绒布鞋,八十年代中期,流行起来西装,配置的皮鞋也就多了起来,三接头,船型鞋,一脚蹬,老人头,意大利,港式,一时多了起来,不管什么款,一时都变成了皮鞋,冬天也都穿上了皮棉鞋,短靴子,夏天,也都有了各款皮凉鞋,牛羊皮替代了猪皮,档次也从细腻光亮品牌评判出了高低,脚踏皮鞋,成了有身份,有档次,时尚的标志。
轻便的旅游鞋,运动鞋,二十年前,从外国的耐克,阿迪达斯,横扫了中国,不管说是不是旅游,不管是不是运动,穿着舒服,就是硬道理,结实,一双鞋,穿上四五年不带坏的,近几年,轻便的布胶鞋,沙滩鞋,手工布鞋,也就成了流行,穿布鞋,用火柴,吃粗粮,不开车,步行走,时令菜,便宜菜,少吃肉,多喝茶,少热闹,多歇着,慢节奏,慢生活,时代的进步,就是画圈,转了一圈,重新做“穷人”,穿坏一双鞋很难,把旧鞋找出来,刷一刷,重新穿上,一看更合脚,更舒坦,走一路更得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