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旧迎新往往是新年的话语,而我谓新年,却是翻开记忆,找寻过去尘封已久的书刊,在哪里寻找我心情的畅游,喜新不厌旧,更加让那精神振奋的情绪看待眼前的纷杂,是啊,书是来得容易,是啊,还有谁去翻书啊,看着自己躺在书橱书架上的书,就像是一瓶旧藏的好酒,多年未见的朋友依然在你的心里。
据悉,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
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2004年的法国,24%的人读了12本书,55%以上的人读书1至12本,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读书11本;韩国年阅读量也是人均11本。新加坡为8.3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2010年美国正式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
本的计划。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08年的中国,有读书习惯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人均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上海是全国读书较多的城市,人均年读书量达6至10册。——中国人人均年阅读书量不足1本。这是一个数据。
纸上阅读,闻着已不年轻的书,清香的油墨味道变得浓厚的混着年代的沉闷,闻着尘封已久的书,封面有些破碎,书页有些褶皱,纸张被氧化和挤压的味道,书说是香的,那是心灵才会感到的。许多旧书在再次阅读的时候,除了内容,还有想当年,刚刚拿到手,急切翻越的心绪,那种从中找寻汉字,篆学,诗词,歌赋,哲学,美学,中外文学,国油版雕画册以及关于摄影的小册子。
数码相机毁了摄影的技术,变成了游戏,去掉了过程,一下子就到了傻瓜的地步,就像是假文凭不需要读书,就可以变成教授,变成了让人仰慕的地步,可是自己手指翻阅纸页,用笔记录那些个有意思的眉批,那些手写的笔记,渐渐地随着字的模糊,困意来袭的,带着心仪慢慢的入睡,哒的一声,随着书的落地,再也无力捡起的时候,据对是下半夜的睡梦。
胶卷,相机,速度,光圈,距离,高度,补光,冲卷,相纸,药剂,显影罐,放大机,那个环节不是在许多失败中,摸索着成功的道路,摄影丛书,摄影丛刊,一段时间可是摄影的宝典啊,待许多事情变得得心应手的时候,数码来了,......不是用手来按快门,而是那可有点意思的脑筋。有句话说的心里颤抖,当你数码照片拍摄的时候,想到按的是有胶卷的快门,好照片就快来了。
书法篆刻,是有许多时间耽搁在的查阅字典和识篆,识行书,识草书,识繁体字的过程当中。书翻烂了才会有一点收获,甚至许多经典都是手抄的,比如我曾经抄过一本叫篆刻针度的小册子,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机会可以等到这本书,不知道文革什么时间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想象魔术般的在我手上,什么时候书可以在书店的货架上随意得到,而且是那么的容易,这一切都来了,且来的不知不觉,来的迅雷不及掩耳,满世界都是随意得到的书,却不知道珍惜了,没有翻阅的心情了,多么的遗憾和可惜啊,什么书法家,什么篆刻家,认得字儿,词儿,多的,使用的熟悉的,这才是学习书法和操刀篆刻的开始。
书法篆刻,摄影拍照,都是苦读书年悟于一旦的活儿,而悟于一旦却是那么的艰难,不是一张报纸,一段新闻,一篇短文,一个名家写的“前言”,一个领导隆重的“接见”,一个所谓的“大奖”,一个国际的著名“影响”,一个今天“名家”和“大家”“著名”的开始,因为有一条骨头,在吸引着这些大家,奔着银子而去,不需要阅读和钻研,只要一篇一篇的复制,将手头的伙计变成仰慕的钞票,别墅,豪车,翠钻,这就是和过去不相同的,许多故去享誉盛名的先生,都是那么的清贫和有学问,盛世也造就了草包和假货,因为包装掩盖了真相,而我仍旧喜欢那些久违了已有些破旧的老书,老画册,老资料,小玩意儿,因为那里面有我的心情,不同于当下豪华的那些虚伪包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