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和泰山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彰示着的是历史和文化的凝结,泰山是中国最为人文的一座承载历史表达文化千秋耸立的丰碑,而黄河却是流淌于炎黄大地贯穿于各个历史变革的史诗,海岱之间,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个城市,也就是山东和他的省会,济南。
绘画作为艺术上升到为广博大众所热爱,登上知识与文化的大雅之堂也是近一百多年的时间,民国是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认识,卫生普及,私塾到学堂,诗书到哲学,国画到油画,汉字与字母,道德与文明激情的交汇着,一阵西学之风带来了世界之大同的全球文化扩撒,开始了认识西方的文明,千百年来,中国的绘画一直多是皇家官宦,私人御用,是文人相拥,抒情达意,风花雪夜,和琴棋书并列,于酒令闲情为伴,记录闲情逸致的雅趣表达。而西方绘画多是传播宗教,以绘画为手段讲述格言与童话,纪念国家历史载入伟人功绩,装饰建筑室内陈设,记录历史事件重大变革的多个手段。
百年以前,济南随着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开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人员的大量涌入和流动,聚集,留置,居住,适应,发展,由此一个城市变得膨胀壮大,学校,发电,纺织,印染,面粉,机械等等的行业均发展起来,上个百年,济南已经发展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水陆码头,繁荣的经贸基地,机会促使一些乡绅富户,官宦达人移居济南,作为生存和发展,自己的子女也成了这一代城市市民的最初组成。
中国书画作为文人交往和雅韵集合的手段,逐步成为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播机会,有待于1989年,蒙古族画家松年(字小梦)的作用,成了了国画研究团体《枕流画社》,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聚集了一些济南早期的一些画家桑子仲,张石帚,魏雪桥,夏省吾,张茆才,吴天墀,周爱舟,左次修,关友声,关松坪,瞿世玮,胡耳山,劳福泉,潘根石,毕颖之,曹庚生,岳祥书,弥菊田,黑伯龙等人,以及到了四五十年代,于希宁,柳子谷,黄立荪,姜守迁,金棻,陈维信,张彦青,刘鲁生,王天池,王风年等人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外埠的说是艺术也好,说是文化也好,说是传播和时髦也好,均是风格迥异的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在传统的影响下的时代信息,他们大都是在外求学,在京沪各地学成于,西学绘画,东方文学,中国传统,普及美术等学科和流派,也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四季分明或者是这个地区人文的粗狂豪迈,对于学成反转回济的教员画家,多为山东属地祖籍,山水多为苍竣,色彩多为厚重,逐渐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浙吴南方清秀和西域长安画派的独立风格,花卉鸟兽也逐步区别于纤细秀美的南方苏浙流派,说是京津沪画家,也多受地域交往之渗透,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崔子范,于非闇,俞剑华,孔小瑜,郭味蕖,郭传璋,慕凌飞,孙其峰,均为山东籍贯活动于京津沪的上层画坛。
说是画派和地域或有关系,冷热分明的四季,干燥和湿润的相互渗透的气候,虽是北方地域,却是有丰茂的泉水滋润,自达秦汉三国以来,济南就为州府县道的驻扎之地,因城市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经济和贸易的集散地,久而久之,交易完了的商人和相关人员需要久住,这城市就形成了,生活的必须和文化的渗透,作为中国文人交往的诗书画,官吏和商贾的相互依赖,作为门面装潢的书画便时兴起来,经济的兴旺与艺术品流行往往相携共进,同时盛世兴收藏也是环境赋予的机遇。
百年以前,清帝国的没落,一些清宫职业画师和前清遗老纷纷落入民间,民国的兴盛也是经济和政治的繁荣,带来的即是相关的教育和文艺的兴起,比如戏剧-刚刚流行的话剧白话剧,电影-从无声电影到上海的舞台明星,出版-杂志,书籍,报纸以及广博的发行,美术-这时有了西方的素描和透视,色彩也有水彩和油彩的画种引进,这时出访西方英法和东方日本的人员,迅速的将西方的绘画和艺术作为一种进步和新潮带来到这个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东方古国。
在这个一百年里的早期,东方与西方,民主与进步,翻译与古典,共和于专制,蔽塞与开放,书法与洋文,水墨与油彩,汽车与马车,机械与人力,西式教育与中式私塾,是奠定这个城市文化和传播的基本状况,变化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不难看出新文人的构成,也就是画家,艺术家,教育家,新闻人,官宦富甲的后人,有文化而没落的权势,聚集与交往,结社和唱和,琴棋书画这种消遣便迅速的与经济和文化碰撞,出现了新的绘画形式和社会需要,大批的有传统文化滋养和西方美术与见识的画家出现了,而他们的表现形式,往往借鉴和来源于诗词歌赋,山川河流,花卉草虫,描绘写照于这个有历史古迹,孔孟之儒,泰山黄河之自然景观的作品大批涌现。
有厚蕴,浓墨,重青绿的山水,相比之下,吴越更显浅淡,清秀。有丰硕,宽笔,阔彩艳丽的果蔬花卉,有区岭南江浙的窄幅小册。有金石味道独特,秦汉魏隶雄风的书法,来源于金玺钟鼎,武梁经石,更有别于馆阁细软的书札条幅,往往山东当地的匾额对联均带有壮美之风。游历名山大川,名楼古刹,名人遗迹之后,即会发现,泰山碑刻的雄壮,孔府碑林的广博,浓重,厚稳,阔野,大度,是齐鲁画派和山东书风的主要艺术根源,还有的就是生活艰辛,政治动荡,作为文人画家还是拥有一颗宽厚的心,对艺术,对教育,对交往,多有豪爽之英雄气魄,作为性格也多有山东之豪气,金兰结社,畅所欲言,真诚团结,淡漠金钱,淡漠权势,爱才惜才,培养了诸多后人,往往那些老书画家,生活清贫拮据,一生都是生活在贫困和窘境之中,一生也未辉煌灿烂过,多有从事教育于中小学,文史研究机构,更有甚者在街道乡村之无业无收入之境地,但是那种对艺术的热爱,对绘画书法情感的真诚投入,是当下无法比拟的,更无法理解当下这种充满铜臭的价值理念,互相诋毁,自我吹捧,投机取巧,钻营勾结之劣习,想想这些老书画家,后人岂不汗颜,岂不惭愧,我们继承和尊重齐鲁画派的主要精神,还是需要学习前人那种诲人不倦,宽厚交往,谦逊团结,取长补短,宽阔胸襟的精神。
齐鲁画派和山东书风的流传和兴盛,和这个时期的欣赏习惯也不无关系,官宦还是富甲不管是有无文化,但对文化的尊重和艺术的崇拜,特别是对后代的教育和影响,以及提高个人名誉和地位无不渗透着装点门面的作用,从杜月笙一个江湖大佬,到其后人无一不是受过高等教育,即可看出在那样一个时期,对后人,对家传,对家教,对个人影响,对社会责任,美术与书法都承载着社会进步和人文修养的作用,在民国和日本人占领山东之时,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一直没有削弱过,这个时期,山东的画家书法家,都有大量的作品问世流传,同时也伴随着职业画家和书法家的涌现,他们相互的交往,相互的影响,相互的传递着全国的艺术信息。
三四十年代,在北京的李苦禅,许麟庐,郭味蕖,郭传璋,,崔子范,在天津的慕凌飞,孙其峰,在上海的俞剑华,孔小瑜,回转于济南,往往都是与当时的齐鲁画家交往甚密。有一故事记载,苦老来济南往往要住上一段时间,文物店,老画家,济南菜,京剧团,都有着许多他的挚友,舒同与关友声也有着相当丰富的共同鉴赏经历,许麟庐,崔子范,也是山东各地最受欢迎和最为熟悉的画家,对于济南乃至山东的美术风格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这些画家也无不显露着齐鲁画派的风韵和气度。
山东没有出现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著名于世界的大家,可是在上个一百年里,除去京津沪,山东是最为活跃的艺术家聚集的地域,在全国范围之内山东籍贯的画家分布最广泛,直至当下,全国各地美术院校,无一不是山东人山东籍的画家最广最多。近三十年来山东的美术爱好者,求学者,高考入取者,也是名列全国首当。另外近二十年来,山东的艺术品市场也是全国最为活跃的,对画家的尊重,对艺术品的痴迷,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的强劲,不能说不与上个世纪的齐鲁画派的形成和山东画家艺术家的群体活跃无关。
经济,变革,文化,历史,传承,宽厚,包容,谦和,底蕴,交融,汇集,渗透,繁荣,才是齐鲁画派,山东艺术之风兴起和高涨之根源。
《转载需要征得本人许可,版权所有,所有文字,照片,均属作者原创,任何媒体或个人如需转载,请首先与作者联系并获得作者同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