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国人性格揭密之19
“多情”是某个人的性格而言。重视情谊、感情深重的性格,即多情。古人留下了许多感喟莫名,描写多情的句子。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如“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再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更如“自古多情空余恨……”种种。
多情应该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品质。也有人说,多情是指爱情到了极致,如对某个人爱的深厚浓烈,非她不娶。从而导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状态。这种多情,近乎挑剔,即“死认一”,“不到黄河心不死”。“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多是这种状态。能让我们想起林黛玉、祝英台这些让男儿气短的角色来。
现代人也都爱用多情这个词儿,味道变化,大多是赋予了新的意义,常常听人评论某个人,“这人是个多情的种子。”其中的味道,有些复杂。肯定不是夸奖,肯定不是太过专一的意思,而是太不专一的意思了。是啊,见一个,爱一个。这也是多情吗?有人说,这是烂情,不是多情。问题出来了,是宁缺勿滥呢?还是多多益善呢?也有人站出来抬杠说:“烂情总比绝情好。”这样说对吗?
媒体上不是常常批评或者指责——那些脚踏两只船或者几只船——乃到几十只船的男女嘛。今天爱张三,明天爱李四;吃着碗里,盯着锅里;这能叫多情吗?看过一个日本电影,名字忘了,大概情节是:一个男人在五个城市都有恋人,处处留情,到处做爱,最后累得昏厥在了电车上。这也能叫多情吗?还看过一本当代人写的纪实,一个女子,竟然有十七个情夫,导致其中的几个情夫互相吃醋,最后差点儿动刀子拼命。这……恐怕也不能叫多情吧?形容一下,这应该叫狗揽八堆屎,堆堆吃不净。再说句抬杠的话,如果以数量多少来定义多情,那么当代的老板或者高官们,都能进入多情八强,至少是十六强。想想看,他们哪一位不是二奶多多呢?这绝对不是多情,说句日本话:这是“大大地西门庆的干活!”严重地说,这种垄断资源,旱涝不均的社会现象,很容易引发不安定事故嘛。
前些日子的报纸上,讲了一件杀人案,一个房地产老板,搞了一大堆二奶,他自身的“设备能力”有限,虽然注意保养保修,可折旧率也早超年限了,一个人干十几个人的活儿,五十多岁的人了,他受不了哇!于是,多数设备都闲置了。于是,逼得其中的某个二奶受不了冷落,红杏出墙,跑到外边另搞牛郎,结果,被老板发现了,勃然大怒,“奶奶的,老子的东西,老子闲着不使,也不能让别人用啊?”把这个二奶给弄死了。事发,老板也给逮起来了。靠!我自己不用,也不能让别人用!这叫什么事儿嘛!
抛开上边变味儿的“多情”不讲。我们常常见到多情者,有两种。一种,张扬的多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喜爱的对象;再一种,单相思,躲进自己的房间,百爪挠心,难受也不说。前者,大多成为众人眼里的喜剧人物;后者很可能成为悲剧人物。严格地说,在这样一个经济时代,多情不是很必要的性格装备,常人通常跟不上多情者自成体系的情感节奏。真正的多情者,大多总是头撞南墙,体验寂寞与挫折。
还要区别开,多情与热情不是一锅汤,多情与浪漫也不是一盘菜。情感沸腾的卡门与林黛玉扯不到一起。多情是华丽情感宫殿里的一曲孤独的舞舞蹈。是躲在河边,舔自己伤口的失群大雁。浪漫多是现代气质,多情总是古典情感。多情总被现代实践者的理性所排斥。让人误解为过激,偏执。多情么,简单扼要的理解,就是多余的情感,多此一举的情感,超出了实际需要。属于“过剩情感”的范畴。如果说多情是一件好事,那么,前提是别人也要与他一样多情。世人皆是一夫一妻,你总想一天一妻,你偷着想想行,你一定要付诸实施,下场肯定不妙。或者说,法国干红对二锅头,肯定也不对。当一个人被痴情劫持时,多情一定会沦落为不负责任,孤注一掷,不顾一切。在这种惊世骇俗的多情面前,当事者会一叶障目,不计其余的。让人感慨万端的是,当代社会,已经是工具时代,多情似乎成了天堂里的情感,不会容于这个社会,多情成了一个可疑的词汇,如同诗人是一个可疑的职业。再者,多情是属于青年人的。由此才可以赞美,如果老爷子今年都七十五岁了,还总以多情见长,还总以贾宝玉自居,天天往年轻女人堆儿里钻,那不是多情,那是有病!那是老不着调。相当于花和尚鲁智深跟林黛玉搞网恋,黑旋风李逵为祝英台殉情。多情是多情了,可味道肯定不对了。
据说,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说是多情者都有一个毛病,即怕痒。你若咯吱他,他若怕痒,即是多情。你怕痒吗?谈歌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怕痒。那么,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多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