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深度思考老的照片良心观察泉水泡茶杂谈 |
始建于1908年的济南老火车站,曾经是济南市的标志,是建筑学教科书中的范例,其坚固的构造足以再支撑两个世纪,却在1992年尘封在济南人的记忆中。拆除之前,无法计数的市民涌到站前,与这座陪伴他们走过难忘岁月的建筑合影留念。
老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历时4年完成。当时的设计师是德国著名的赫尔曼.菲舍尔。整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那悠扬的钟声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当时的很多人,正是认识了老火车站,才认识并记住了济南。老火车站,是济南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忆,是济南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
据说在老火车站拆除不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出差到济南。火车开进济南站后,同行的人请他下车,他向车窗外看了看说:“慌什么,还没到济南呢,那车站很漂亮,有一个德国人建的钟楼”。当同行的人告诉他这就是济南站,老车站已拆掉时,他惊讶不已,坐在车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1992年之前,赫尔曼.菲舍尔的儿子,每年都会带一批德国专家来免费为济南老站提供维修和保养,他还说这座车站再用200年也没有问题。当他听到老火车站被彻底毁掉的消息后,气得老泪纵横,并表示再也不会来济南,也永远不会原谅作出决定的中国官员。
一时间,“中国十大野蛮工程”之首、“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等各种各样的愤怒与批判接踵而至,令济南人蒙羞。思念过后,历史是会说话的。
今天,一座高层建筑或一组建筑群的拆除与重建变得再普通不过,新建筑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对过去时代建筑的否定和藐视。
与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使20世纪遗产在世界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同时,20世纪遗产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特别是一些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应用,使20世纪遗产更加易于受损。
实际上,留存至今的20世纪遗产数量,与曾经拥有的和已经遭到破坏的20世纪遗产数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公众的支持,20世纪遗产必然会面临比早期文化遗产更严峻、更危险的局面。
“20世纪遗产”,顾名思义,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遗产。
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我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将20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以20世纪这一时间维度所提供的全新视角,反思和记录20世纪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轨迹,发掘和确定中华民族百年艰辛探索的历史坐标,对于今天和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是广大民众的热盼。
近现代百年风云的载体
我国的20世纪遗产,植根于近现代中国的百年风云。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激烈动荡,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夺取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一度控制了从沿海到内地的70余座被强迫开辟为商埠的重要城市。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更出现了数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占的大片租界,集中建设了领事馆、海关、洋行、银行、商场、教堂、饭店、俱乐部和公寓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建筑物群。如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上海外滩建筑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