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文化景观和环境进行中的工作建筑的乐趣科学战胜愚昧 |
1982至1983年间,巴黎市组织有关这一地区开发设计方案的国际招标,最后选中了丹麦建筑师奥托·冯·施普雷克尔森的设计方案。1985年7月,拉德芳斯新区的建设工程正式上马。拉德芳斯区的总体设计体现了现代和未来城区的多功能设计思想,总体设计别具匠心。设计师把拉德芳斯广场和新区的代表建筑——大拱门建造在象征着古老巴黎的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和协和广场的同一条中轴线上,让现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遥相呼应,相映成辉。经过16年分阶段的建设,拉德芳斯区已是高楼林立,成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区。众多法国和欧美跨国公司、银行、大饭店纷纷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楼。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四季商业中心”、“奥尚”超级市场、C&A商场等为人们提供了购物的便利。
位于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区则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浓烈的现代气息,它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在巴黎市中心,乘地下铁一号线,坐到终点,就是拉德芳斯区。我也坐汽车去过,路上有相当一段是有些怪异的巴黎:不是历史,又不是现代的过度阶段建筑物,好像在纽约的布朗克斯一样,怪怪的。
巴黎周边其实有好几个比较大的现代建筑区,但是由于拉德芳斯位置在香榭丽大道的轴线上,所以是最突出的一个,一般去巴黎的人都会去看看,法国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成功与否,有争议,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个启示:巴黎能够保护古城,另建新城。为什么北京就不能呢?
法国人是丢不起面子的,为了表现自己现代化的成功,一鼓作气,把市中心的地下铁一直延伸到拉德芳斯的下面,不断建造更多的政府部门大楼,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在这里建造住宅,还是多少起了点作用。
站在拿破仑的大凯旋门,八条大道,从那里放射状地伸展开去,朝东看,是了卢浮宫,调转头朝西望,就看见一个类似凯旋门的巨大建筑,与拿破仑凯旋门遥遥相对,那就是拉德芳斯著名的凯旋门形的巨型大厦,围绕那个叫拉德芳斯的大厦,整整一个新区,表现的是法国人在城市建设、建筑现代化上的决心和气魄。
其实,早在1955年,法国人还处在战后重建的艰难时期,已经提出要在这个离开历史的巴黎市中心一定距离的地方建造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巴黎。1958年,计划启动,称为“拉德芳斯公共建筑规划”(简称EPAD,是法文Etablissment Public pour l’Amenagement de la Defense的缩写),这个计划相当庞大,是要在16区这个地点上建造若干庞大的公共、商业建筑,并且在周边建设现代主义风格的新住宅区。几年之后,第一栋高层建筑完工,是法国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大楼,法文叫“Centre National des Industries et Techoniques”,简称CNIT,那个时候,美国人基本垄断了全世界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而这栋纯粹现代主义的大楼则是三个法国建筑师设计的,他们分别是泽夫斯(Bernard Zehrfuss )、卡麦洛特(Robert Camelot)、让·德·麦利(Jean de Mailly)。之后通过政府投资、吸引私人资本,这里不断有大量的现代主义大楼兴建完工,这个区逐步形成欧洲最大的现代主义建筑群、最大的现代主义住宅区,是一个与传统巴黎完全不同的新城市。统称拉德芳斯区。
夜景的的神秘,真的好似在看这,这所谓的人造景观背后的,钢筋,水泥,玻璃,钢铁--以及损毁后的那堆垃圾!不知道一百年二百年后的这些建筑还会不会成为所谓现在人们常说的---历史遗迹。
前一篇:巴黎圣母院的午夜圣诞弥撒
后一篇:除夕的新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