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5641522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个人资料
拔哥的博客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63,507
关注人气:
1,633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07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观感 3
(2007-12-14 08:36:22)
标签:
视觉/图片
广东游历
景观和环境
建筑的乐趣
历史的进步
时事评论
科学战胜愚昧
http://www.szhkbiennale.org/i/b_logo.gif
3" />
总策展人马清运带着数十余人的“媒体大军”赶在双年展正式开幕前,参观了A5、B10两个最主要展场。作为一个建筑师,马清运严谨而低调,但作为一个策展人,马清运却是快意而自豪的。这样的情绪,通过他解说时的丰富肢体语言,得到了最生动的传达。本届双年展,马清运定下的主题是“城市再生”。这个对公众而言颇为抽象的命题,如何做到尽量直白地表达?城市再生,是否意味着盲目重建?面对媒体记者“来势汹涌”的提问,马清运一一作答。
“再生”的前提,一定是曾经生存过,或者说,“再生”发生的主体一定是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城市再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把城市界定为会呼吸、有脉搏的生命体,而非一堆水泥砖石堆就的物质形态。他说,建筑物是有生命的机体,尽管,很少人会认为建筑物能组成生命体。而实际上一座城市由建筑物组合,是能量的聚合。
在承认“城市有生命”这一先决条件之下,有关再生的议题就此衍生。既然城市是有生命的,而生命又是有周期的,由此得出一个简单的推论,城市也有生命周期,有发展、繁荣、衰老、死亡的阶段。由于城市建立在具有体能特有的逆行性、对环境的反应性和时效性的属性之上,正是变成规划者和市民欲望所不能及的范畴。在此情况下,是否需要对城市里不符合功能要求的老旧建筑,改造、重建,进而使得城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本届双年展探讨的核心。马清运说:“未来的城市并非持久永恒的生命,但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多数人眼里,“城市再生”也许是一种警世危言。因为所有的规划几乎都是乐观主义的,尽量往好处想,而不考虑城市的死亡。事实上,世界上的确是有大量的城市在历史中死亡了。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必须要有“再生”的眼光,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只有预先看到了它的死,才能更好地规划它的生。
对于那些已经衰老,已经死亡或者正在死亡的城市,现在最通行的做法是,把它原样保护起来,当成历史标本,当作旅游资源;在它的旁边再造新城。但马清运不同意这种做法。人类不可能无休止地保留旧城,建造新城,可能的办法只能是让“城市再生”。
不光老城市有“过期”、“再生”的问题,就是像深圳这样的新城市同样也有“再生”的问题。这是将问题前置,在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如果图一时痛快,一个劲往死里造,不计后果,不留余地,拼速度,拼规模,它的生命势必是短暂的。就像一个小孩,天天给他打激素,吃营养品,让他提前发育,提前成熟,将来等待他的,也一定是早早衰老的结局。
对于一个正在生长的城市,“城市再生”就是未雨绸缪,提前想到它的衰老,提前规划它的“再生”;这样,我们就会“悠”着劲,生态地、环保地、节约地建设我们的城市。而双年展就是一个理想的教育方式。在马清运的构想里,他希望双年展能像欧洲的马戏团一样,来到一个村子安营扎寨,村寨也因此而发生改变。马戏团走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追随着。
那么,城市在“再生”的过程中,是否意味着,要不断地拆房子,建房子呢?马清运认为,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再生”是建立在最大效能地利用已有建筑物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拆房、建房只是城市再生的其中一种手段,其他的比如旧房改造、再利用等等也是再生手段之一。尽管如此,马清运也无法否认,拆房是再生的最重要“再生”前提。那么,当如何面对拆房带来的巨大浪费和由此产生的海量垃圾呢?马清运认为,可以考虑革新建筑材料,制造出更环保、更科学的建筑材料。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07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观感 2
后一篇:
07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观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