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舅(4)

(2024-02-28 09:41:51)
标签:

教育

情感

人物

分类: 人物杂谈

大舅是个好人,这是共识。一番唏嘘,姐姐又说,大舅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我补充了一句,也没享到什么福。是的,大舅就是这样的人,辛苦了一辈子,也没享到什么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骑着三轮车卖苹果,风里雨里,还在为生活奔波。

大舅是家中长子,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一样,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习。那年市里修建崆峒水库,大舅被村里作为青壮年劳力派去参加水库建设。当时工地上管吃不管住,大舅他们就住在离工地不远的那些山阳面矮小窑洞里,有的简直不能叫窑洞,就是自己挖的一个仅能睡人的土窝子。当时父亲和大舅还不认识,父亲也参加了水库的建设会战,只不过他们只是每个周末的时候去一天,车接车送。比起来,大舅比父亲他们辛苦多了,大舅在工地上整整干了三年,去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崆峒山后来成了著名的旅游区,崆峒水库也成为凉城一景,每每我们在崆峒水库游玩归来,看到路旁阳坡上那一排排低矮的窑洞父母都有许多的感慨,母亲会指这给我们看,哪一个窑洞曾经是你大舅当年住过的。

大舅是个农民,平时务农种地,闲时出去打工,一般都是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大舅没什么技术,做不了匠人,只能做一些出力但不怎么挣钱的活,比如支架、顶板、装卸模板之类。他不是匠人也不是小工,而是大工,匠人是使唤人的,小工是服务匠人的,大工相对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干的活往往最累、最危险。大工的收入介于匠人和小工之间,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跟大舅到工地上打临工,当时的工价是匠人一天五十,小工一天十块,大工一天二十五,只有匠人的一半。小工都是青年娃娃,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匠人活轻省钱多,最苦最累的就是大工,小工匠人发了钱都去胡吃海喝赌钱,大舅每拿了钱都是小心翼翼存起来,一个子儿不乱花,不是他不能花,是他知道一大家子指望着他这点钱呢。

有时候大舅跟本村的包工头在市里的工地上打工,有时候市里没活,他也会和同村的人到外省外市很远的地方去揽活,农闲的时候出去,农忙的时候再回来收麦、种麦。那些年他经常去的地方有宁夏、新疆、内蒙。在外面他除了在建筑工地上外,还干过别的,比如在新疆给人家摘棉花,在内蒙挖发菜,他还下过煤矿。每次出远门乘火车,大舅都要来我家,常常是半夜出发。为了省一点路费,他们常常去扒火车。有一次他们去乌鲁木齐,碰上检查的,大舅跳车而逃,一卷铺盖和一套木匠的家伙什就那么丢了。大舅给我讲这些时轻描淡写,我当时只觉得惊险刺激,后来知道从凉城到乌鲁木齐的火车要走几天几夜,丢掉了吃饭家伙几乎身无分文的大舅也不知怎么到的新疆,又是怎么在那里立足的,简直不敢想象。小时候听大舅讲他在外面的经历,什么乌鲁木齐火车站前堆的山一样高的哈密瓜,什么内蒙一眼望不到头的大草原,满是崇拜,觉得大舅走南闯北,经历不凡,现在想想都是辛酸,大舅去的也都是苦地方,去了也都是在出力、流汗、下苦、挣命。

七八年前的一个暑假,我们一家去六盘山玩。山下是艳阳高照,到了山上就好像到了冬天,云雾缭绕,许多人穿着军大衣。我们参观了位于峰顶海拔两千六百多米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那时父亲身体尚好,但快到纪念馆时也颤颤巍巍要走不上去,海拔太高父母都有呼吸不畅的感觉。下山后第二天去大舅家,说起前一天上六盘山,大舅问我们有没有去红军纪念馆。我们问大舅怎么知道那里有个红军纪念馆,大舅说何止是知道,他对那里熟的不要太熟,纪念馆就是他参与修建的,他在那里整整干了三年。这是我们都不知道的。离开大舅家回去的路上,母亲一路的感慨,那地方去一趟都感觉要命,大舅竟然在那里待了三年,大舅这钱挣的让人心酸。

2024127日于望亭丽都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舅(3)
后一篇:大舅(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