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天:芒种
(2023-03-10 07:57:35)
标签:
历史情感时评杂谈 |
分类: 日志 |
第一一三天:芒种
六月六日,星期一,晴。
端午过后,紧跟着是芒种。
芒种,又称忙种。农谚道,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是种也是收。麦成浪,夏始忙,芒种的到来标志着一年农忙的开始。
老石记着小时候麦收的时候学校里都要放农忙假,学生娃们回家帮忙。割麦、堆垛、碾场、扬场、晒场,一系列的程序。麦黄一时,割麦更是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每每这个时候乡里村里就会出现许多拿着镰刀操着外地口音的麦客。麦客是最最下苦的人,每每家里雇了麦客,老石的外婆总要炸油饼做酒涪拿出过年待客的标准来犒劳麦客。对于像老石这样出身农家有短暂农耕经历又长期不事稼穑的人来说小时候参与收麦的经历已成为遥远而珍贵的记忆。当然,在经历了这一轮疫情尤其吃成为问题的时候,那些从农村中走出如今栖身于城市的和老石差不多的人那些快要被遗忘的乡村记忆又会被重新唤起。
乡村记忆往往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吃是本能也是人得以生存延续的基础。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好像不再为吃的事发愁了。谁能想到疫情中这个问题会出现在国际大都市。老石前几天看到一条消息,说上海一位博主发文称小区封闭已经两个多月,在小区绕圈散步时,研究了一下小区里的野草。每天散步的时候会先对它们分辨归类拍照存档,然后再上网比对搜集信息,57天下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小区里的这些野草居然有86种。其中有43种可食用,6种有毒,7种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名单,84种可入药。这个博主还分享了食用野菜的美食图,网友表示可食用的植物数量比菜市场蔬菜品种还丰富。还有网友调侃,封闭封出了当代的李时珍。
其实,人生万事,不过收和种。
芒种这一天,全国疫情地图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感染者数量锡林郭勒蝉联第一,辽宁丹东斜刺杀出居第二位,上海小幅反弹重回两位数保住第三,北京以两例无症状而跌出了前五。
老石这一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闲的,这一天老石也算了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他去走了一趟七子山的步道。为走这个步道也算是一波三折了,老石决定今天一定要完成了。一来假期将尽,不能再拖了。二来,雨过天晴天气适宜,更主要昨天做了核酸,结果还在有效期内。老石住在镇子上平时上班通勤不花什么时间,今天这一趟他总算理解了那些跨区上班的人的通勤不易。老石是七点半从家里出发,一路走的高架,正是上班高峰时段,四十几公里的路程老石硬是开了一个半钟头,到旺山游客中心已经过九点。步道就在游客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两点出乎意料,一是步道免费,二是上山不要核酸证明只要扫场所码登记。大概是工作日,步道上没几个人,老石拄了根登山杖上山,一路上碰到零星的游客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以为他是什么专业的登山客。步道有好几条,老石挑了最长的一条,从钱家坞一直通到森林消防中队,大概有八公里长,看轨迹像一个大大的C。那天看报道,这条步道走下来要四个小时,老石走的算快的,到了终点一看表刚好用了两个小时。下了山要回到停车的地方,最短距离有四公里,老石就近找了一辆公共自行车准备骑回去。这一带老石看着有点眼熟,二十多年前他曾经骑着自行车从石湖骑到东山西山。虽然道路有变化,但老石很自信很快能回到原点,不想山重水复误入其中就迷了路,拐来绕去,本来四公里的路老石盲目自信硬是又花了两个钟头。等老石取了车赶到越溪镇上吃饭已是一点多。只能说二十多年,苏州城变化实在大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老石大步流星,汗水一层摞一层。下山老石小心翼翼,饶是这样到了山下还是感觉左膝刚好不久的伤又复发了。回家来,不怎么感觉到累,左膝的痛却是一阵阵传来。晚上老石没敢去跑步,沿着平时跑步的路线走了四公里。一天下来,老石的步数将近两万四,这是最纯粹的步数。
2022年6月7日于望亭丽都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