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乌蒙山用水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们的故事 |
《人民日报》今天刊登了挚友金富的文章,《乌蒙山用水记》,祝贺,同时谢谢编辑徐元锋老师。

乌蒙山用水记
刘金富
老家在乌蒙山区一座边远高寒的大山上。记忆中,
一家人的人畜饮水和生活用水一天要好几挑,这样的重担压在母亲的肩上,让本就劳动量大的母亲不堪负重。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荷,我家制订了一套节约用水的制度:早上洗脸全家人用一盆水,洗脸用过的水留下来洗脚,然后再用来喂牲口;全家人的衣服总是凑足了用大背篼背到水井边去洗;要是赶上下大雨,就要把盆盆桶桶以及锅碗搬到屋檐下接些屋檐水来添补,“屋檐水掺锅,积少成多”的俗话就在我们村子里被印证。在那个滴水如金的岁月,屋檐水的确为我家缓解了用水的燃眉之急,但屋檐水也不是经常可以接到的,大山上的气候并不是特别照顾缺水的人家,有时不但不下大雨,就连小雨也不下,甚至干旱上几十天。遇上这样的日子,全村人都要到更远的叫“茶蜡树”的地方去挑水,那口水井周围是茂密的树林,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流淌甘甜清洌的泉水,从未干过,只可惜太远,赶上干旱的季节,附近几个村子上百户人家都要到那里挑水。
到茶蜡树去挑水,母亲常常叫我跟她一起去,半夜就出发,母亲担着水桶,我提着茶壶和铝锅打着哈欠跟在她身后。走在山路上,只看见满天的星星和山路上游走的火把。等我们赶到水井边时,才知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那里已经排了长长等水的队伍,男女老少拿着千奇百怪的“水桶”,耐心地等待着细细地流淌出来的泉水。抱怨声、诅咒声混成一片,取到水的就像得到稀世宝贝那样,高高兴兴地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哼着歌儿挑着水走了,没取到水的心里毛焦火辣的,一边诅咒天气一边盯着水井,生怕别人多舀走一瓢。有时因为排在前面人多取走半瓢水,排在后边的就会不依不饶,要么要求把水退回来,要么吵得脸红脖子粗,更有脾气暴躁的竟然会动拳脚。的确,那种情况下,水比油还贵,谁都想多取一点。遇上在挑水的路途中不慎摔倒的情况,桶里的水泼得干干净净,甚至连桶都给摔坏,有的女人就会抱着水桶放声大哭,哭完后红肿着双眼又回去排队。
缺水的那些日子,村里的每一个人,做梦都想着下大雨,想着在自家门口有一眼井,那样,就用不着吃这些苦头了。
近年来,这个边远高寒的山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缺水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扶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强,各项惠民政策不断落实,村民们渐渐富裕了起来,日子也一天天红火了。几年前,政府给我们村里引来了甘醇清洌的泉水,还给村子里家家都修了蓄水池,水龙头就安在厨房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喝到甘甜的泉水,洗脸洗脚也不再是一家人用一盆水了,连牲口都喝上了干净的水。大兴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了山村人民的饮水安全,就是连续三年的大旱,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村子里的人畜饮水。
到几公里外挑水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我家的那两只又粗又重的木水桶早已下岗,化成了灶膛里的灰烬,通往水井的那条小路已经长满杂草,被两旁的树枝密封了。每次回到老家,在厨房里拧开水龙头,哗哗的自来水如蜜一样从嘴里流到心里,脑海就会浮现出儿时跟随母亲半夜在山路上挑水的场景,幸福和感恩的热泪便从眼眶里涌出来……
http://music.sina.com.cn/shequ/player/sinablog/blogPlayer.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