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广播站(组图)

标签:
钟发坤中国老钟大喇叭广播设备杂谈 |
分类: 新闻纪实 |
总有一些平凡的人和事,以他们的一点一滴的坚持,感动着我们!转载分享这篇文章,只是因为希望他能激发我自己,坚持,做好一点一滴的事情。
一个人的广播站(组图)
每次播音前老钟都要认真检查设备
“钟大喇叭”已经成为蒙姑一景
上世纪70年代的
塑胶唱片仍在使用
钟家老宅现在变成小镇上的文化中心
钟家老宅一楼布置成了红色纪念馆
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这句话就是钟发坤一生的追求
男女老幼都把钟家老宅当成了小镇里的电影院
老钟放映的电影多数是上个世纪的经典片
老电影让镇上的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
一个人的广播站、一个人的电影院,这在今天电视、网络高度普及的城市里是不可想象的,而正是这“一个人”,却胸怀一个大志:“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
他要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6月6日,记者跟随“磅礴乌蒙秘境昭通”采风团来到昭通巧家县蒙姑古镇,认识了一位外号叫“钟大喇叭”的人,在镇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没有人不认识的。“钟大喇叭”其实名叫钟发坤,是蒙姑乡人民政府的退休广播员。42年来,蒙姑古镇的大喇叭里每天都会响起他洪亮的大嗓门,各种时事要闻、政策解读、涉农通知,总是能够通过他用当地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及时而又生动地传播开来。
在他那些老旧的播放设备上,总是看到一行红色的大字“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寄语,几十年来,老钟的广播已经成为镇上人生活的一部分,他说,看到这行字,他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心里无比地自豪。
古董级广播设备还在正常播音
“钟大喇叭”名副其实。老钟退而不休的广播生涯要追溯到1969年,据他自己回忆,当时为配合宣传工作的需要,全县许多乡镇都有了大喇叭广播。蒙姑乡当时一共在户外挂起了28个大喇叭,还有进入农户家里的280个小喇叭。这些喇叭的质量非常好,42年后,大部分都还在用。
最让老钟骄傲的是广播室里的那一整套全电子管的广播设备,40多年前,为了把这套设备运回来,老钟第一次去了省城昆明。在记者看来,这样一套早已陈旧无比的笨重机器居然还能用于正常播音,简直就是个奇迹。而在老钟的眼里,这套设备却像是他朝夕相处多年的老朋友,他至今每天都还在正常使用并精心维护着。老钟说,这套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于1960年制造的广播设备也许是全国广电系统至今仍在正常工作的最老的设备。
听“钟大喇叭”是乡亲们的习惯
“个个瓷瓶紧,条条线路通,棵棵杆子正,个个喇叭响。”老钟对怎样维护大喇叭广播的正常使用颇有心得,在老钟的精心维护下,蒙姑乡的大喇叭广播发挥了独特的宣传作用。计划生育、土地法等等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解读是老钟在大喇叭里谈得最多的东西,这些内容也最受乡亲们欢迎。有时候,喇叭里没听清楚的,大伙儿还要专门跑到家里来问个明白。
老钟的播音生涯里最难忘的事要数那年国家宣布减免生猪税了,有的村民已经把要交的半边猪肉抬到了食品组的磅秤上,这时突然听见老钟在大喇叭里的宣传,说今后不用再交半边猪肉了,大家激动地抬着猪肉满村游行庆祝。经历了共和国几十年的风云变幻,老钟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慨。
退休之后大喇叭照常播音
2002年9月,老钟正式退休了,响了33年的大喇叭声音突然间沉寂下来,除了老钟,谁也摆弄不了这套古董式的广播设备。没有了大喇叭声,老钟不习惯,比他更不习惯的是蒙姑乡的乡亲们。尤其镇上的许多人,从小到大都是听着准点开播的大喇叭声起床、上学,直到自己的孩子也听着大喇叭声起床、上学。不少听众纷纷找到老钟,“没有了大喇叭声,我们心里不踏实!”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也出面动员,不久,老钟就又回到自己岗位上,继续自己精彩快乐的广播人生。
如今,老钟又把自己家最大的房间改成了“一个人的电影院”,墙上贴满了各种经典的红色招贴画。夜幕降临,老钟就用古董级的手动放映机,给乡亲们播放上个世纪的经典影片,这些老片子让跟他一辈的老年人回味往事,也让一群群的小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春城晚报》报记者 王宇衡 摄 苏颖 李昌莉 文
后一篇:扎西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