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毛利辉
毛利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894
  • 关注人气:18,5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日报》:昭通村民抗旱  全家一月挖出一口水窖

(2010-03-25 13:51:51)
标签:

水窖

南方日报

窖口

毛利辉

村民

云南

杂谈

分类: 精彩转载
云南村民抗旱自救  全家忙活一月挖出一口水窖
《南方日报》记者赵新星  实习生张素圈  专题统筹:姜玉龙  赵佳月
 
  地处云南昭通市近郊的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平社区十组,干涸的溪流露出爆裂的石块,地里的蔬菜被烤得焦黄,干旱给这里的村民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村民刘安全一家今年的蔬菜几乎绝收。
  2006年“感动云南十大人物”之一的昭通市民毛利辉,用相机记录下刘安全一家修建水窖抗旱自救的场景,并于3月22日发布到其个人博客和天涯论坛上,引起网友们的感动。这篇题为《抗旱自救:记录云南村民的第31个挖井日》的帖子,是灾区群众抗旱自救的一个缩影。

  一口水窖灌溉一片绿荫

  春天本是播种的季节,可因为干旱,云南昭通市近郊的农民刘安全一家还无法播种。
  “等待不是个办法,得想法开展生产自救。”春节刚过,刘安全就带领全家人,包括年迈的母亲,一双未满10岁的儿女,在离家200米远的菜地里开始了挖井工作。
  窖口上三根粗木结成一个三脚架,吊上一个定滑轮,刘安全和施工材料就这样通过这个定滑轮下井。八根横木在窖口搭成井字形,上面铺着十来块木板,做成简单的窖口工作平台。
  窖口旁边堆满着孩子从干涸的池塘里田里收集的大石块,这是用来砌窖墙的。懂事的女儿小定凤捡着石头,手套沾满黄硬的土。7岁多的儿子小定超抹着一头的汗水,倔强地将大半桶石头提到了井口。妻子在平台上把材料装在吊桶里送到井底,刘安全则在井底砌着水窖壁。一家人在骄阳下挥汗如雨建水窖的场景让无数网友感动。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一个深10多米、宽约3米的地下水窖终于基本成型。从井口平台往下看,水窖的底部,已经渗积了不少的水,晃悠悠地倒映着小块湛蓝的天空。
  如今,这个水窖每天都能蓄水200余桶,不仅可以栽种洋芋,春耕等生产用水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发帖人呼吁捐建水窖

  记者联系到发帖人毛利辉,他仍然奔波在云南抗旱的路上,用镜头记录更多的抗旱故事。
  他告诉记者,当地抗旱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之中,从政府到村民,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灾情。
  昭通市消防支队多次派来消防车,给灾民们送去生活用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村民们也正在积极地开展生产自救。仅在水平社区十组,多数村民就已经自建好了灌溉用的地下水窖,而正在修建水窖进行生产自救的,也不仅刘安全一家。
  最后,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抗旱。“比如,援建一个水窖,比捐水更实际。”
  
■记者连线

  南方日报:您的具体身份是什么?
  毛利辉:昭通一个公务员。以前在农村教了9年书,对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
  南方日报:是通过什么机会接触到掘井的这家人的?
  毛利辉:恰逢温总理到云南,新浪网的编辑和我约稿,希望我能够实地拍拍云南的旱情。我们昭通市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旱情比较严重,当地的群众乃至相关部门都在努力,但是地方的力量还是有限。
  南方日报:村民掘井是不是当地抗旱救灾的主要措施之一?
  毛利辉:不是。因为没有水源,村民们要自救,除了掘井,暂时还没有其他办法。
  南方日报:还有哪些措施?
  毛利辉:送水,保春耕,保民生。真正的问题还是水利,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水利实施建设。同时,恢复植被也是关键,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