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假期我和好友金富采访的贫困准大学生写的一篇稿子:
他的大学梦能圆吗?
刘金富 毛利辉/文
开学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准大学生胡国弟的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加焦急了。在高额的报名费面前,胡国弟和他的家人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走进梦想和渴望己久的大学校门。
家住大关县玉碗镇玉碗村的胡国弟在今年高考中,以539分的好成绩被昆明学院中文系汉语文学专业录取,而自从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胡国弟一家在短暂的喜悦之后心中便像压上了沉重的铅块,因为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根本无法送胡国弟上大学。
胡国弟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靠耕耘几亩廋簿的土地贫困度日,其母亲经常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几乎全落在其老实巴交的父亲身上,父亲昼认夜劳作,拼了老命似的做完地里的活儿后,就到城里背大背篼挣点盐巴酱油钱,日子在贫穷和清苦中艰难前行。近几年,胡国弟和妹妹胡国美相继进入了高初中,兄妹俩的花费就更大了,为了能使兄妹俩不辍学,胡国弟家空已经欠下了一万多元的债。
目前,胡国弟的父亲打算卖掉自己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但初步预算下来也只有两千元左右,连报名费都还差3500元。而同样成绩优秀在大关一中高二138班(尖子班)就读的胡国美的报名费分文没有。采访中,胡国弟兄妹希望能有好心人帮助他们,让他们继续学习。当记者问胡国弟,假如你因没有报名费而进不了大学你该怎么办时,胡国弟是这样回答的:“知识改变命运,我的梦想是用知识来改变贫穷的现状,而我又回现在的贫穷而上不了大学,对于未来,我真的不敢多想”。说完以后,便是长久的沉默。透过模糊的镜片,我看到胡国弟的眼眶里浸满了泪水。这是穷困给他带来的苦涩的泪水,也是充满着渴望的泪水。好在胡国弟是男子汉,最终没让泪水从憔悴的脸庞上滑落下来。但他那种求学的欲望却在眼神里坚毅的生长着,深深的刺着我们的心!但愿他和妹妹的求学路没有走到尽头。
曾经是冯文才和胡国弟两位同学老师的李老师骑摩托带着我,行往两同学家。
胡国弟家四口人,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县城“背背篼”,妹妹念高二,成绩非常好,自己考上了大学。
家里面的气化炉是政府的沼气池项目,刘金富和舒阳东老师正了解胡国弟一家家庭情况。
包了一层又一层的通知书,让胡国弟即高兴又难过。
和所有农村学子一样,胡国弟家里面,到处都能看到书。“假期一有时间我都还要复习以前的功课。”
镇政府为胡国弟开了申请助学贷款的证明,但听说助学贷款要第二学年才能申请。
近4000元的学费让胡国弟一家感觉压力很大。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为胡国弟家新修建了一间新房,正在装修,胡国弟的父亲说:“现在政策好了,国家对我们也关心,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离开时,我们一行和胡国弟一家合影留念。
下午,我们爬山来到冯文才家。冯文才今年以630多分的好成绩考上华北电力大学。
这个机器上的古代散文名著,和这个家庭好像格格不入。
几年前,冯文才的父亲为了冯文才弟兄读书,累死在打工的岗位上。为了让哥哥和弟弟能读书,冯文才的二弟(左二)自动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在家帮助母亲种地,找钱给哥哥弟弟上学。冯文才也没有让二弟失望,以630分的高分考取了华北电力大学。或许,这张通知书能改变冯文才一家人的境况,可此时,一家四口面对这巨额的费用,却迷茫了……
母亲的泪水,让冯文才很难受。
后记:
值得高兴的是,胡国弟父亲想尽了办法,最终还是让他去了昆明读书。
只是,胡国弟,你在他乡能吃饱吗?
另一位同学冯文才今早打电话给我说,深圳的一位朋友在资助他生活费,现在不愁吃饭的问题,可以专心读书了。
下学期也许他就可以勤工俭学,可以自己找生活费养活自己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