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阿鲁科尔沁旗多年,身居赤峰市区,因为根在阿旗,心永远和家乡相连。爱好写作的原因,对家乡的文化信息特别关注,举办了什么文化活动,办了什么刊物,哪个作者在什么报刊上发表了作品,找来细细地读。
今年年初,文友刘爱民发给我一个微信刊物,叫《草原唱风》,是他主编的月刊,让我读一读。
我和刘爱民相识,是2019年我在《赤峰日报》上看到他写的一篇当地加工小米企业家的人物通讯,读后很感人,我正受湖北省武汉的《芳草
·潮》杂志邀请编辑报告文学,就和刘爱民联系,希望把他的这篇通讯修改成报告文学刊登在《芳草·潮》上。经过刘爱民重新采访修改后,这篇《小米的胜利》在《芳草·潮》2019年6期刊登,从此,我们就有了经常的联系,通过他,了解一些阿旗的文化活动和阿旗的文学创作队伍。
从第一期《草原唱风》起,每一期他都发给我,我从头至尾认真阅读。《草原唱风》设有诗歌、散文、故事、小说、文学评论等栏目,刊登的作品积极传播正能量,每一篇作品都具有时代感而且接地气。作者大多数是阿旗人,所写的内容都是阿旗的历史和现状,人物和故事多姿多彩。
我很喜欢阅读描写阿旗山水、自然或者回顾阿旗历史的作品,它能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跟随作者的描写,脑海里出现我熟悉的村庄、草原、大山、河流。我尤其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作品,它能让我跟随作者的文字行走在阿旗的大地上。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阿旗的乡村学校和镇子中学教学,时常写文学作品,在《天津日报》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在天山一中教学时写出来的。这个原因,我很关注工作在阿旗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文学创作,微刊发表的老师作品多一些,这可能和老师的职业有关,他们爱好文学,有着表达的欲望,喜欢通过写作的方式把内心所想见诸文字;语文老师要教授学生写作文,时常要写下水作文,这种文体,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这类作者知道语言怎么运用,故事怎么讲述,写出来的作品都很耐读。
我是通过《草原唱风》熟知阿旗一些作者的,哪个写诗歌,哪个写小说,哪个写散文,哪个写故事,哪个写评论,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样等等。读到好的文章,我就注意看作者的简介,下一次看到这个作者的文章,我就认真阅读,读的次数多了,我就对这个作者印象深刻。
从《草原唱风》上看到了阿旗有许多蕴藏着才华的作者,文化底蕴深厚,对文学的理解独到。他们长期坚持,会写出更好的作品。
从《草原唱风》上又看到了一种奉献精神。主编及编辑们都是在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任务的,他们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是能够用心坚持做事,把微刊办得越来越好,值得敬佩。
《草原唱风》是阿旗文友自耕自垦的新天地,是文友们的精神家园,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她如一股微微的暖风,徐徐吹来,给文坛增加了一股暖流。只要悉心经营,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刊登在11月27日《赤峰日报》第三版“松州“
载《草原唱风》2021年第1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