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播站公社新闻稿内蒙古写作 |
分类: 新闻 |
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每个第一次都会留下永久的记忆。
我写第一篇新闻稿时是1975年,正念高中,寒假回到家里。我的家乡在内蒙古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公社宝家店大队,坐落在群山里,因为偏僻,也因为那时还没有电视,看电影的条件也没有,唯一能知道外边信息的,就是墙上挂着的广播喇叭,也就是有线广播,它一天早中晚响三次。山村的生活非常寂寞。
喇叭的播放由公社广播站说了算,它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广播站的节目外,也自办新闻节目,因为几乎没人写稿,它所播的稿件大多是农业技术、养猪养鸡常识之类资料,偶尔播一篇新闻稿,也是公社干部写的。
当时村里的宣传队在全公社搞的比较好,村里一帮青年男女天天晚上到村会议室操练节目给村民们演,或到大街上扭秧歌。冬闲人心浮躁,农民又有爱看热闹的特性,有这样一群大姑娘小伙子闹腾着,自然受乡亲们欢迎。
我也也出去看文艺表演,也到街上看秧歌,看完了不像别人那样没事了,我总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
在我找不到事干时,喜欢看书,除了看学的课本,还找别的书看。我家里没什么别的书,仅有的几本掉皮撕页杂志中有一本《中国青年》杂志,上面有一篇胡耀邦的文章,好像是在一次什么会议上的讲话,那本杂志是六十年代初的,所以胡耀邦是干什么的我也不知道,但他文章里说的意思我记住了,是说农村党组织要运用文艺这个武器占领农村阵地。结合这篇文章再看看我们村里的事情,想到公社广播站无稿可播的情况,我就想给公社广播站写了一篇稿子。因为不懂文章的体裁,更不懂文章怎么写,加上看到的是简单现象,不知道该去村上采访,就夹叙夹议,实际上胡乱拼凑了一篇文章。里面有我看到的现象,大部分是抄那篇文章的理论,拟了个挺长的题目,用白纸抄好,落日前,走了四里多地,把稿子送到了公社广播站。
送去前两天我还注意听广播,没听到播我那篇稿子。公社广播站是第四天早晨播出我那篇稿子的,农村正是做早饭的时间,很多人都听到了。播出时将我的学生身份、学校、姓名都说的清清楚楚。不过那篇稿子作了很大改动,议论基本删掉,加了许多事实,显然公社广播站的人播出前到村里进行了采访,对稿子进行了加工。
为了享受这一辉煌,当天晚上我邀了一位同村好友,坐在他家炕上,细心听了公社广播站的“第三次播音”,重播了我这篇稿子。
这件事是不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动因,我不敢说,但和这件事有关系,那是不容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