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晚小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

(2009-01-28 08:57:51)
标签:

小品

春晚

情节

亲事

赵本山

杂谈

看过春晚的小品,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就是先做下个扣儿,使剧情有个悬念,吸引观众看,最后把这个包抖开,起到幽默的效果。

举三个例子,一个是《吉祥三保》,那个保安跟他的同行的妹妹搞对象,而他的同行不同意这门亲事,这个保安就和姑娘商量一个办法,说假话做假事,用激将的形式让妹妹当保安的哥哥产生爱心,同意这门亲事,从而达到搞成对象的目的。

第二个小品《黄豆黄》,是一个乡村老汉把看奥运会的门票丢了,这张门票又是一个企业家送的,企业家要听他看奥运会的汇报,他就把他的情人藏在他家的箱子里,给他提示,观众时刻都担心他们的把戏会露馅。整个过程起到了喜剧效果。

第三个小品《不差钱》也同样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赵本山要请人吃饭,又怕花钱,为了面子,叫小沈阳给兜着点,就是点菜时要贵的就说没有,用这个情节吸引着观众。

这三个小品共同的情节就是事先商量好了说假话做假事。

晚会的小品都安排这样的情节不可能是导演的要求,也不可能作者在创作时商量过,应该是小品这种短小形式使然,短小的故事不可能有更多的曲折,也是创作人员的生活积累贫乏和思维狭窄。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不需要绞尽脑汁就能获得的有戏剧效果的乐事,只要深入生活就能获得。上面举出的三个例子,只有《不差钱》比较符合生活实际,艺术功力也深刻,观众一定会欢迎,我生长于农村,了解农民怕花钱又爱面子、又喜好和有钱有势力的人套近乎的心理,赵本山看来很了解农民。而别的小品从生活的层面说,有些浮浅,因此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不会受到大多数观众的赞誉。

一台好的春晚,应该有更多形式的小品奉献给广大观众才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