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闻稿件题目新举措沈阳杂谈 |
分类: 新闻 |
在我编辑新闻稿件时,遇到一个很挠头的事,就是稿件的标题重复的太多,比如:什么单位在学习上取得了新效果,某个县在招商引资上有了新举措,某个乡在抓机关作风上有了新方法——常年累月看稿中,题目用得最多的有以下一些种:成效显著,进入快车道,四(或二、三,最多的是八)举措如何,走上致富路,开展什么活动(例如:开展冬季征兵宣传活动),强化什么(例如:强化农畜产品市场管理),助推(例如:助推工业园区发展),打造(例如:打造安全型企业),掀起,(例如:掀起本地打工热潮)等等,这里不一一例举。
用的最多的是“成效显著”和“新举措”之类,比如:某某农贸市场管理成效显著;某某乡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举措。这类稿件的题目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看到这类稿件的题目有一种反感,就想,作者除了“成效显著”、“新举措”就没有别的词了吗?不能说这个词不好,但是用多了就不好,在文学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词第一个作者用了是天才,第二个作者再用是庸才,第三个作者再用是蠢才;更像是吃饭,饺子好吃,天天、顿顿吃饺子谁能受得了!
为了改掉这些题目,编辑稿件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忙时或者懒惰时或者编辑脑子里的词库穷尽时,就偶尔让这样的题目见诸报端,也就在报纸上时常见到这种题目,不知道读者见到这种题目是什么感觉,我见到这种题目是反感。
我考虑出现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两个,一个是党报刊登的稿件比较单一,都是正面宣传,虽然报道的单位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比如一个地方抓了劳务输出,用的题目是有了新举措,另一个地方在报道这方面工作时也有自己的措施,不同于别的地方,或者和别的地方差不多,但还有一些新的办法,写稿件的人觉得也是新举措;另外各地各个单位的工作都是报道好的方面,“成效显著”是最合适不过的词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编辑的事,编辑天天要改掉这些雷同的题目,但终究编辑的精力有限,次数多了就改不过来,有时候就把这类题目上到版上,写稿件的人见到这种题目可以登在报上,以为报纸就喜欢用这种题目,也学着这么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编辑这么用,作者这么写,年复一年,成为一种流行题目。
拟好题目是新闻稿件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题目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的单一主要是作者顾虑重重,怕不符合报纸要求,编辑再不采用,也就不敢创新,其实可以是幽默的,哲理的,明快的等等,比如幽默的题目,有这么一篇新闻,说的是沈阳的很多用人单位因为本地人对工作太挑剔,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工种不愿意干,比如洗澡的人大多需要搓澡,本地人却没人愿意干这个活儿,而杨州人有搓澡的历史,他们都跑到沈阳来干搓澡工作。文章的内容不错,如果题目是:某某浴池经营采取了新措施。一点也没有新闻的新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本地人招工不招本地者,杨州人搓澡专搓沈阳人。”比较幽默,读者就要看看内容。
简单地说,报纸上登载的题目未必是编辑愿意采用的,没出现过的题目未必不是编辑希望获得的,发挥写稿人的聪明才智拟出让读者眼前一亮的题目,才能让一张报纸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