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蒙古日报作品北国风光电话信件 |
分类: 散文 |
文/吕 斌
2005年的春天,我的心情一直不好,继头几年母亲去世,这年的三月份父亲又去世了,没了双亲,我有一种郁闷感,那段时间我喜欢单独坐在一间屋子里或僻静的地方发呆。
我也明白,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就是说服不了自己,无缘无故地不愿意做事,不愿意搭理别人,好象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了。
心情压抑就想找一个排泄方式,一个星期日我在桌前久坐后不经意地写了一篇散文《村庄文化》,那是我多年对村庄了解的结果,也是回忆陪伴父亲走过最后时刻、和乡亲们在一起闲谈时对村情了解的结果,写的过程是一个平淡的过程,其实对我排泄心中的郁闷并没有多大作用,无非多年的写作习惯养成的一种自然行为罢了。文章寄往哪里也并没往心里去,试想,那种状态下还计较一篇文章的得与失吗?
很快那篇文章就在《内蒙古日报》的“北国风光”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我已经不是二八少年,也不再像刚学习写作时而对作品发表有新奇感了,我平静地翻看一下报纸上的作品,过后就把它淡忘了。一天中午,我有些困,那几个月我时常出现这种情况,无休止地回忆在父母身边生活过的那些生活,让我经常近乎痴呆。
我刚躺在床上,小灵通响了,我看看表,是一点半,这种午休时间给人打电话有点不礼貌,我很少这个时候接到电话,是谁有什么急事呢?
我不情愿地爬起来接听电话,对方称是《内蒙古日报》的海粼,打搅你了真不好意思。我心中的不快立刻化解了,因为从我发表的《村庄文化》那个版上看见过他的名字,他是“北国风光”副刊的编辑,我们没见过面,当然互相不认识,他找我想必有事。
他说,我已经有二三年看不到你写的《村庄文化》那样的好文章了,发表时我一个字都没有改,文章发表后接到许多电话,其中有著名作家的赞扬,我们经过研究,打算给你分期发一组作品,你能多寄来几篇文章吗?我的大脑正处于混沌状态,就答应说好吧。
我刚上床准备接着睡觉,小灵通又响了,我下床接听,又是海粼编辑打来的,他嘱咐我说,你在寄作品的同时,写一下你的简介和对文学的认识,要和作品在报纸上一并登载,我随手拿起桌子上的铅笔把他的要求记在稿纸上。
多年的写作,我时常接到编辑这样的电话或信件,但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年这样的电话和信件少了,人们已经不再看重文学和作家,人们看重的是金钱和经济利益,编辑也很少出于培养作者的目的给作者打电话或写信。
在我准备作品的那几天,想到海粼编辑打来的电话,想到他那么看待一个作者的作品,那么关注和看重一个作者,让我郁闷的心情慢慢地复苏过来,我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感动。
我按照海粼编辑的要求,写好文章发给他,他在内蒙古日报的副刊上陆续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