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又开幕了,到今年已是第九届了,十岁的儿子是照例一定要去过过瘾的,他最开心的是每年可以在这儿看到很多的新奇玩艺。
今年的高交会,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首次开设的“机器人专展”,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地方。
在去展馆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在你们那个时候,是不是写科学幻想的作文,都说希望将来有一天家里能有一个机器人保姆?”
哈哈,我心里暗自窃喜:儿子你真厉害,连妈妈那个年代的人二十多年前幻想什么你都知道呀?
不过,说实话,儿子说的还真没错,在孩童时代的我们的心中,机器人的幻想是从“铁臂阿童木”开始的。
虽然依稀记得,当时日本好像已经研制出了能够实现很多功能的机器人,但在当时物质生活条件还相对贫乏的中国人的眼中,能够享受到机器人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做一回机器人的“上帝”的日子,似乎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
然而,世界的发展之高速,变化之巨大,已经从无数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始料未及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不例外。
在这个“机器人专展”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希望我的镜头能带大家一同了解新科技的发展,一同分享新资讯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这一组“会跳舞的机器人”,能够伴随着不同的音乐而表现出不同的律动,对人类来讲,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对于机器来来说,如何捕捉音乐信号,如何跟踪不同音乐的节奏,并将节拍影射到相应的机械运动,都将是一系列的挑战。
这组跳舞机器人,通过内置听筒实时接受外部的音乐信号,经过一系列的信号放大及处理,将节拍特征从原始的音频信号中提取出来,并进一步带动直流电机事先机器人身体的律动。实验表明,“他们”可以成功地捕获古典音乐及Disco的节拍并转换成相应的机械运动。
哈哈,不好意思,说了这么一大堆枯燥的东西,因为对自己还不算陌生的行业,所以多说了几句,也是希望对一些有兴趣的孩子们多一点帮助,好了,我们还是看照片吧!
图一 舞蹈队出场,集体亮相
图二
哈哈,先来个大幅度动作,怎么样?身体还算灵活吧?
图三 大弯腰---高难度的动作紧跟而上。
图四
全身大倒立,呵呵,鼓掌吧,平衡能力还过关吧?
图五
来,近距离检验一下我们的弯腰动作到不到位?
嗯,还不错,膝盖绷直,后部手掌能够触地,柔韧性还不错!
图六 为下一个优美的动作做好准备!
图七 优美的花样滑冰动作出场了!
图八
观众检验一下舞者的身材吧?还行吧?哈哈...
图九
哈哈,一曲跳下来,还挺“累”的哦,好好休息一下吧!
图十 模型 ---舞动的精灵
摄影后记:
盲 拍 亦 快 乐
看完了以上的片子,如果我说,这整组片子只有最后一张模型的拍摄我是看了取景框的,不知大家相不相信?
而事实就是这样,除图十之外的所有片子,都是在里三层外三层的盛况之下,我凭着不高的个头,把相机举过头顶,越过不少于三四层的人头盲拍下来的。
当时到达这个区域比较晚,表演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了,只见舞台四周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人,尽管我非常地、十二万分地想---
罩个面罩,放下所谓的修养和公德,使出吃奶的劲儿,硬是挤到别人前面去。但最终,胆小的我楞还是没这个胆量,只有干着急的份儿!
情急之下,我只好又一次把相机举过头顶,来了个瞎子摸象!那个时候,心里直埋怨妈妈怎么没把我生成姚明呢?哈哈,看来,大个子除了费点儿布,处处都有优势啊!----郁闷!那不是亏了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少见阳光的成都平原的人了吗?
哎呀,扯远了,言归正传,我当时用的是350D,把模式调到自动档,多点对焦,曝光略减一档或不减(这一点要视乎个人的拍摄习惯以及当时的情景而定,因为当时上部光线明显比被人群围住的小舞台亮度大多了,而我一般拍照宁愿片子略为欠曝而非过曝),......
总之,最后出来的片子虽然不能和我们进行精确构图对焦的作品相比,但成功率和准确度完全超乎我的意料,以上片子除做了少量的裁剪和放大之外,基本为原片。
说这么多,只是想和各位摄友分享这种实践的过程和体会,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大家不妨一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