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左岸)
泥人印象(二)
———解读泥人诗集《蓝》之《低处的生活》
文/樵子
《岁月的歌声》唱响的是情感的旋律,而《低处的生活》更演奏了思想的乐章。
读罢《低处的生活》,掩卷良久,没有言语。我在揣想,诗人是以一种智者的形象行吟于市井之间,勾幻着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生命境界。那种对生命的思索和探究,对人生的命意的理性阐释,对人生境遇的患得患失,对不甘屈辱于命运的顽强抗争,对完美生命的孜孜以求,在《低处的生活》中得以诠释。
在《低处的生活》扉页,诗人引用了《秋蝉》中的一节:“嘘别出声/让我在思想的深处/收敛飘渺的梦想/让我静如一位禅者/阐述一点人生。”诗人以一位禅者的虔诚来对待生活,以一位布道者的执着来渲染生命的意义。“那些日子并不存在/像一片树叶/在秋天里飘落”面对日益失意的生活,诗人说“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只剩下一躯肉体/像一个木乃伊”“眼帘的合张间/风卷云涌
斗转星移/眼帘之内/一地的沉落一地的安谧。”(《沉睡的秋日》)但诗人坚信“风把岁月腾出大片的空白/让一个梦的翅膀/占据天空。”这是在沉沦中的诗人的最后的期翼,是对烦嚣尘上的人生的一种期待和信念。但“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枝头/就只能像一枚干瘪的果子/苦涩的跌落。”同时道出了诗人的担忧和顾虑。对生命的思考越深,对人生意义的诠释越深,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的孕育而生,一旦扎根于诗人心中,那种无法排解的矛盾和痛苦、那种无法逾越的烦恼和忧愁并一同重生。甚至于“连哀泣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恨
所有的丑陋/都被死亡一笔勾销。”哀莫大于心死,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的种种苦恼,那种对完美的生命的一厢情愿式的渴求,对生命意义的柏拉图式的领悟,对“逝者如斯夫,如是而已”的慨叹,在《低处的生活》中回旋、荡漾。
嘘 别出声/让我在生活的底处/静下心来/用如水的月光/梳一梳思绪
鼓噪了一个夏天/我有点心力憔悴/在欲望的高处/唱哑了喉咙
草木繁盛/蓝天高远/一位手提竹篮的少女走入原野/而我/将拿什么交给这个秋天
秋风拂过的天空/不会留下任何歌声/我来时匆匆/走时也将空空/只在最热烈的日子/写下浮躁的名声
嘘
别出声/让我在思想的深处/收敛飘渺的梦想/让我静如一位禅者/阐述一点人生。
(《秋蝉》)
这首《秋蝉》,可以说是《低处的生活》的代表之作。在这里,诗人喟叹于低处生活的无奈和无助,仰望高处,视如云端,无法企及,这种对生命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彰显无余。但生活是残酷的,并未如诗人所愿的那样,充满着绚丽和神彩,更多的时候只剩下“飘渺的梦想”,即使诗人“唱哑了喉咙”,最终只能“写下浮躁的名声”而已。生活在低处者总是渴望那“高处不胜寒”的生活,这是人生的一种祈求,是诗人思考之后的渴望,是诗人苦恼之后的梦想,诗人在无奈中甚至于“只想这颗水草能抚慰我被灼伤的欲望”,能够“在故乡的河流中流浪。”生活在诗人眼中是“一杯酽浓的生活/由苦涩喝到寡淡。”诗人只能在“喧嚣和拥挤中逃离”。以至于渴想做冬日山顶上的一棵树,不管有什么品质,不管生存的方式和所处的位置,也不管“梦想的花冠能有多大/都无关紧要”。只要有“一阵风从山坳吹来/它又必然会带来一些芬芳的信息。”甚至于闪电,甚至于雷雨。
在苦苦的追寻中,诗人反省自己,“我时常敲打自己的骨头/响听到清脆激越的声响/我希望每一天的生活/都超过一块铁的重量。”“在每一次的泪雨滂沱中/渐硬的心重又酥软/在每一次的挫折坎坷中/命运的骨头总是折断。”这种反省是对生命的一种抗争,是不甘于屈服命运摆布而沉沦的呐喊,是强压于心头的痛楚一次淋漓尽致的释放。
在屡次对抗命运的摆布、顽强的跨越心灵的门槛、努力敲打着前进道路上的种种羁绊,即使是遍体鳞伤,诗人也来不及擦拭伤口,舔犊伤痛,依然朝着理想的王国继续前行。“在时间的深处/我已来不及伤感/我在夜色里匆匆赶路/那些明亮的情感/如影如随。”这种人生的求真求善求美的追寻,让原本脆弱的诗人遍体鳞伤,那来自灵魂深处的伤痛触发了诗人每一个敏感的神经细胞,肉体的伤痛几乎已经麻痹。《享受一场病》就是最好的印证。“历史只有一本书的厚度/命运是游荡在文字间的羸弱肉体”“死亡和永生可以同时诞生”但是,“在朦胧中忘记前世来生/只记得/一个温暖的方向。”
在《颠覆》中,诗人终于能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斩断的过往的沉沦,甚至于“一棵小草/在冰雪覆盖的山坡摇旗呐喊。”诗人渴望“破坏”、渴望“重建”、渴望“革命”、渴望“再生”,那原本的“围堰、沉闷、婚姻、哲学”都在颠覆中倾倒,失衡被打破,衰败被取代,僵化被突破,一切都在沉寂中爆发,一种全新的思想彻底在改变历史的进程。
这是诗人泥人的人生历程,更是诗人泥人的思想历程。在历经患得患失之后,经历了失意和痛苦之后,经历彷徨和迷茫之后,经历肉体的伤痛和灵魂的煎熬之后,诗人终于以勇者的形象站立起来,书写着大写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