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支那内学院《南京掌故丛谈之七十五》

(2012-03-19 10:3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南京掌故【旅踪】
  【南京支那内学院旧址

http://s1/middle/4adea43dnbbd282f66bb0&690



支那内学院《南京掌故丛谈之七十五》

支那内学院,“支那”义为中国,“内学院”即“佛学院”的别称。因学佛的人,称佛学为内学,斥其他为说,均为外道。

1919年欧阳竟无与沈曾植、陈三立、章炳麟、梁启超、梁漱溟、熊希龄等约百人,发起成立支那内学院,以“阐扬佛法,育材利世”为宗旨。1918年,在南京双塘巷金陵刻经处设筹备处,刊布缘起章程。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于1922年7月17日正式成立。院址设在在南京公园路。学院是一所清代民居,右为大中桥,其后则临秦淮河。正厅面南,可是大门却开在左边朝东。全院共分两进,前进的一半是藏经室,一半是欧阳竟无和他的高足门的起居室。后进正厅为会客室,左侧为食堂,右侧为陈列室,陈列欧阳竟无会他的学生整理出来的佛教典籍,供人参观。

客厅正中墙上挂着三个佛像,佛像之左悬玄奘法象,右悬窥基(奉旨替唐太宗出家为玄奘法师弟子)法象。客厅前有一小院落,花木扶疏。院子那边又是一排平房,为新进僧、俗居住的宿舍。小院的右角,有一小门,通外边的走廊。这走廊是沿着秦淮河建起来的。每到夏天,僧俗们坐在廊前纳凉,看着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听着一阵阵清风送来的琴韵箫声,恐怕也不免心旌摇摇吧。

院中初设学、事两部,后又改设问学、研究两部。并设述译、藏书、编刻、流通、宣传等属五科。研究部由欧阳竟无的高足弟子如吕澂。缪凤林、景昌极等负责,先期大约三十人左右,以研究高深经典。除续刻普通经籍外,还下功夫编印藏要。校文叙义,一以精粹为归。前后印成三辑,五十余种,三百余卷,全藏精华撷取始尽,可谓此方有藏教以来的初次整理。问学部则系一般僧俗初谈渐近佛学者组成,先期十六人,有在家的居士十三人,僧人三人。他们并参与上述五科的工作,由研究部予以指导。

1926年支那内学院在毗庐寺旁新建西式楼房一座,设大学部,名曰:“法相大学”,立院训“师悲教戒”,设特科。院长欧阳竟无,学务主任兼教师吕澂,主任兼教师王恩洋,教师如汤用彤、聂耦庚等佛学界知名人士。招收四十岁以下,二十四岁以上僧俗数十人,学期三年,课程除有关佛教经典外,尚有日文、藏文、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西方哲学、中国儒家、中国道家学说等四十四门课目。一时内“法相大学”声誉鹊起,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遥遥相对,成为国内有名的两大佛学中心。不意好景不长,由于经费无措,不到二年,便与学问部合并,楼房变卖。师生星散,弦歌中辍。事隔多年欧阳竟无每谈及此事,依然唏嘘不已。

院中功课注重自学,每月开讨论会一次,有大家登台讲述心得体会,欧阳竟无最后予以点评。僧俗们在院中每日除阅读经典外,早晚须礼佛打坐。院中所有的人必须茹素,有的少数在家人熬不惯这些清苦的生活,有时不免偷偷溜到外面尝腥,以润枯肠,这类事情虽不常有,但一经查出,轻者罚跪于佛像前忏悔,重则开除,绝不宽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未几战火蔓延到南方。欧阳竟无率领部分门人弟子,溯江到了四川江津觅得房舍,成立了支那内学院的“蜀院”,设流通处及刻经作坊,建立院学,恢复“讲学以刻经”之旧规。1943年2月23日,欧阳竟无逝世,大师各地弟子到江津奔丧,在众人的公推下,吕澂继任院长,王恩洋等担任院友会理事。1949年支那内学院改名为“中国内学院”,吕澂仍留任院长。1953年,该院院友会开会决议自行停办,回溯“支那内学院”自创立三十余年,在如梁启超、王恩洋、陈铭枢等二百余人努力下,共刻经一百三十余部,一千一百零五卷。为佛教宏法,培养造就人才,整理大藏及有关经律论,发扬佛教文化等方面都起了不可磨灭的深远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