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n0hsjzy6XLChXhxr15&690
上个月出长差,在飞机上熬时间,就在手机上看了三个电影。一个是《白鹿原》,一个是《黄昏清兵卫》,还有一个是《王的男人》。无意中正好是中日韩一国一部。其实我不是影迷,也不懂电影艺术,只是因为小说《白鹿原》而想看看改成电影如何,因为看了一部日本武士片《隐剑魔爪》后,在网友推荐下就想再看这一部《黄昏清兵卫》,至于《王的男人》,纯粹因为心理阴暗被这个名字吸引的。
三部电影本来没什么关系,但让我在飞机上给连到了一起,就不能说没有关系了。《白鹿原》看得我一直想尽快结束,要不是无事可做,可能我看不到无聊的结尾。这样一部有史诗意味的小说,让导演给改成白小娥的性爱史了,在暴土扬尘的黄土地上,妖嫩的白小娥在一百多分钟阴暗的电影里分别和黑娃、黑娃发小的爹、黑娃另一个发小各搞一通后被埋在了破窑里。小说写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事,在电影里只截成了一段白小娥。好像说这个电影有几个不同的时长版本,但这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了,因为我对这些演员的表演真的不能恭维。本来也没想说他们演得好坏,只是因为后来看了另两部电影,忽然想不比不知道,一比才发觉咱的电影有问题啊。
《黄昏清兵卫》同样是一部有历史背景过去式的日本武士片,故事里有爱恨情仇,原来是可以拍得跌宕起伏轰轰烈烈的,也可以像《白鹿原》一样演得装模作样的,但是没有,电影缓慢如平静的河水,你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看着它流走了,一直到结尾,忽然叹一声怎么就结束了呢?平静是表面的,内在的紧张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演员(后来上网查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真田广之和宫泽理惠)不动声色的表演更加剧了故事的张力,就连那场武士间的决斗,拼杀都被人物内心的复杂波动遮掩得成了副线,简洁得好像导演和演员都不想再多添一个动作和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
《王的男人》也是一个有历史背景的悲剧故事。两个卖艺的男人不知怎么就卖到了暴君的宫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暴君竟然容忍了他们的嘲弄而把他们留在宫中,当成了自己的玩物。就这么一个很俗的故事,但看起来却是色彩纷呈,一环扣一环,让人在笑声中提心吊胆,让人在夸张和沉静的表演中随着他们命运沉浮而唏嘘喟叹。结尾长生和孔吉在长绳上的死亡一跃美得令人不忍转睛,悲剧之美也就是这样吧?
日本的和韩国的两部电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看完的。对了,不知不觉,这可是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条件。我一直不知道怎样去说一部电影的好坏,现在终于在飞机上找到我的标准了。《黄昏清兵卫》和《王的男人》都符合这个标准,而《白鹿原》恰恰相反。在看前两个电影时,感觉不到导演的存在,那些镜头都是自然而然的,理应如此的,演员的一举一动也都是让我好奇地盯着不放的,因为我被导演勾引得为他们之后的命运瞎操着闲心,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还跳不出来而希望戏能再多演一会儿。
《白鹿原》呢,在里面的也都算得上是中国的著名演员了,可是怎么就觉得他们少了一点自信呢?把沉着演得那么较劲,把激动演得那么苍白,在看影片时总能感觉到导演的指手划脚,努力表达着自己的想法,那些导演自以为震撼的镜头其实太多做作,这使人在观看是少了很多自在,而多了烦躁。
为什么呢?故事讲得不好是一个原因,《黄昏清兵卫》和《王的男人》叙事方式如鱼骨,有枝杈但都离不开从头到尾的主干。而《白鹿原》的叙事方式似一个花环,一堆花转转得看不清谁是头谁是尾。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也许导演把这个当做一种高深的艺术表达美学。
好了不说外行话,毕竟没学过电影理论,只说说平常人都能说的。
三部被我联系在一起的电影看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电影太能装了。导演装,演员装,摄影装,连剪辑都装装的。日本和韩国的两个导演(因为没看过多少别的,只能说这两个)干的活那一看是走心的(“走心”是中国导师们在当电视评审时挂在嘴边的词),而中国的导演是要走学问的。我想那两个日韩导演肯定不明白什么叫“走心”,他们是走在自然里的,他们按照自然的状态理解着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让人物的命运完全符合故事的发展逻辑,演员在导演的影响下也是自然地演绎,忘我地与故事中的人物融合一体。中国的优秀演员在这部戏里如在演舞台剧,举手投足就怕观众不注意自己。这样就算是完了,没啥可说的了。
再往狠一点说,感觉这又是文化问题。有没有文化可能会决定能不能拍出不装的电影。这么绕口的话我也能说出口。
反正只看了三部电影,就胡乱评了一番。谁让我正好看了个三国电影呢。真不是妄自菲薄,真的是不喜欢电影《白鹿原》,而赶巧了,那两部日韩电影又很好看,特别是《黄昏清兵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