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鸡肋的《北京人》
(2012-05-14 23:16:57)
标签:
北京人艺《北京人》话剧文化 |
分类: 影戏 |
因为看了上一场《天下第一楼》,很失望的,北京人艺在我这里已经成了一个鸡肋。
《蔡文姬》?不看,主要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之前的《推销员之死》,也没看,80年代的英若诚和朱琳的看过,朱琳台词的华贵与英若诚表演的老道是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不看丁志诚的呢?就因为媒体介绍时说了一句:这是他近二十年后首次重返大舞台。说实话,如果不是这次人艺重排《推销员之死》,我还真不知道丁志诚也是人艺演员。我也曾在文化机关混过两年,知道中国的文化体制是多么优越,人民哺育着多少不干文艺的文艺工作者,更不用说那些穿着军装使着军费的文艺军官们了。丁志诚二十年没上舞台,人艺演员不演话剧,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当然理解,人家北京人艺也要生存,也要票房,让一个影视明星上舞台那也是很有商业价值的,就像《日出》的陈好,《喜剧的忧伤》的陈道明,明星的价值就摆在那里。人艺的演员就没有比丁志诚、陈道明和陈好们更好的演员了吗?当然未必。但是影视明星更有票房,至于他们多少年没上舞台了,那不是问题,反而成了炒作的作料。
反正我没有去看。一个二十年不上舞台的演员吸引不了我。
昨天看了《北京人》。
因为有了鸡肋的感觉,这次就买了最便宜的票,想着就算到时如果有事去不了,或者懒着去,票废了也不至于太可惜。当然还是去了,可是去了之后真的又一次鸡肋了。
剧情就那么回事吧,经典本子了,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说演员。
年轻的本来就不熟了,也没看出谁是不可以替代的。演老太爷的仇晓光,看介绍也是老人了,看了这场戏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也没演上大角色,把个虚荣、自私、老朽的老太爷演成了个没味道的老头儿,除了模仿老爷子腔调之外,一陈气喘一气洪亮的台词,摸不着他到底想表演什么。一个字:生。王斑的主角,有可圈可点之处吗?最好的就算是演姑爷的张万昆了,台词节奏舒服,人物体验到位,还算是有点人艺的范儿。
可是张万昆在《天下第一楼》里演的二柜,并没出彩。
但我也知道可能这鸡肋感只是暂时的,后面还有两场戏是一定要看的:《茶馆》和《窝头会馆》,好像都是人艺的名角。特别是《茶馆》,因为是人艺经典里的经典,在这个戏台上,混不过去,前面有大师名角比着,你说你不去模仿,但观众不能不去比较,更何况,在我看来,老舍的功夫更胜过郭与曹,老舍才是北京人艺的灵魂,如果没有《茶馆》,哪还能有北京人艺?演得了《茶馆》,才能叫北京人艺,如果演不了,那是不是鸡肋都无所谓了。
其实北京人艺还有很多名演员,只不过他们不是在舞台上成的名,说他们是话剧演员,不如说是影视明星,影视明星,反哺话剧,也算是美谈吧,但这是人家北京人艺票房的美谈,谁谁谁说了:干卿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