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已》与人艺话剧
标签:
人艺话剧冯远征于是之文化 |
分类: 影戏 |
但只有人艺是个另类。
人艺就是一道老汤,一瓶老酒,喝上一口,记一辈子,这老汤老酒的味就是不能变,变了就不能再喝了。
比如说起人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茶馆》。我第一次看人艺的戏,应该是1979年的《茶馆》,感觉当然是震憾的。那一年《茶馆》是首演时的原班底,于是之,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童超、郑榕等,三幕戏,50年,这些艺术家演得淋漓尽致。看他们的表演,可以用过瘾来形容。也就是在之后又看过一些话剧,因为有了人艺这口老汤老酒垫底,别的都寡淡无味。那个时候还看了人艺的《雷雨》,郑榕、朱琳、胡宗温等,也都是一代话剧宗师级人物。《雷雨》是极经典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的教科书。但《雷雨》与《茶馆》相比,少了一点醇厚的味道。这就是人艺的力量。《雷雨》是戏剧经典,很多剧团都可以排演,但只有人艺的演出最精彩,最耐看;而《茶馆》则不同,《茶馆》却只有人艺能演,别的剧团就演不出它的神气。一部作品只能由一个剧团来演,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这说明了人艺的不可替代性,牛,就在这里。
80年代,看人艺的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那个时候,这算是一个先锋戏剧了。就是在这个戏上看到了林连昆、丛林和尚丽娟。林连昆后来成了我崇拜人艺的代表偶像,八六年看《狗儿爷涅》,那是林连昆的代表之作,而之后《天下第一楼》,林连昆更是到了表演的顶峰,让我看到了于是之的影子。说实话《天下第一楼》就像是《茶馆》的影子。
前几年看了一场人艺的《万家灯火》,这本来是一个应景的戏,北京南城改造后,要有个歌功颂德的戏,人艺就应了这个景。如果不是人艺演的,这样的戏肯定不会去费时间看的。但就是因为人艺,它演什么都值得去看的。果然不后悔,剧本是个没什么意思的剧本,戏也不会成为可以流传的戏,但是演员却都是好演员。这场戏让我看到了宋丹丹,如果没有看过宋丹丹的话剧,就不算是真正知道这个演员。宋丹丹饰的是一个南城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只要一出场,完了,整个舞台就全是她的了,宋丹丹的强大气场让人领教了她的表演功力。看了这场戏,我说宋丹丹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级的演员。真的是很牛,看她在舞台上的表演,还是那个感觉:过瘾。
《知已》是冯远征的主角。同样的是,不看冯远征的戏,就不知道这些人艺的演员有多大的能量。只有在舞台上的功夫,才是最能考量人的。冯远征把顾贞观演的很有味道。让我说,这出戏在人艺的戏里算是中等,戏剧没有太多冲突,情节简单,顾贞观与吴兆骞本就不是知名很高的人物,如果不看资料,一开始难免看得有些糊涂。还有,这个戏没有高潮,没有戏眼,如果不是人艺来演,肯定是一出没什么意思的戏。
《知已》是一个文人戏。这个戏的优点在于作者有人文思想。在这样一个年代,还去探讨人的内心与灵魂的挣扎和变质,难能可贵。冯远征把一个有节气重知已的读书人演得颇有点回肠荡气的感觉。我还喜欢的,是饰演戏中明珠府总管的丛林,果然是功底浓厚,戏不多,却耀眼。吴兆骞是张志忠演的,也还有人艺味道。其他演员感觉一般,有的台词功夫不好,吞字不清,最不喜欢这点。
顾贞观的《金缕曲》,很有味道。网上能查到。冯远征演顾贞观书此词时,有些悲狂,用力大了一些,因为前边的铺垫不够充分,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此剧不是首演,之前据说时间更长,此次再演,做了删节,或许是这个原故?
人艺的戏好,连谢幕都极有范儿,有看头,看到最后,观众依依不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