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圣人德川家康

(2009-02-28 23:27:59)
标签:

《德川家康》

杂谈

分类: 读书

 

终于读完了《德川家康》。这套书是生日时张丹送我的,估计他也没读过,就是看这套书十三本厚厚的送礼还算说得过去才选中的。以前学日语时好像是有一篇课文是谈日本幕府政治的,所以记得这个德川家康的名字,但再详细的就不知道了,所以看过这十三本书,也算是对日本历史多了一些更感性的了解。

出版商把这部书宣传得无比之牛,称之为“21世纪必读的政略宝典与商战兵法。”单看这样的图书宣传语就知道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不过是一部小说,却要把它说成是政客商贾的成功秘籍。还拉出了柏杨的评语:“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一下子觉得这样的书不读不成了。《资治通鉴》未能通读,也知道这部书是经典但不流传。可是《三国演义》在中国可是家喻户小,已经不能用经典一词来形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柏杨拿《三国演义》与之相比,自让人内心激动,必欲一读。可是,我肯定要说“可是”,因为我觉得这次柏杨说得太神了,我终于全读完了,又回过头看了一遍柏杨作的序,他说这部小说文笔引人入胜,“假如你临睡前躺在床上阅读的话,你会蓦然发觉天已拂晓”。但是我很少有这样的感觉,而我确实都是临睡前躺在床上阅读的,但很多次是昏昏欲睡。后来我想可能这是因为文字翻译原因,我同意文学作品是不能翻译的,因为文字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如果脱离了原本生存的文字形式,也就如离形之魂魄,散之于无形。《三国演义》要是翻译成别的文字,我想别的国家读者读过之后,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吹捧这部作品。比如张飞当阳桥上的一幕,要是翻译成别的文字,也可能索然无味。

这样说来,《德川家康》确实是一部还算是不错的书,能让人坚持着把十三本都读完,这本身就不容易,因为我想知道一生传奇、结束了日本战国之乱、缔造了近三百年和平的幕府时代的德川家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了,书读完了,书的作者山冈庄八回答了我:他是个圣人。他对人间太平的渴望、对自己的不断自省与谴责近乎神佛,他一生也灾难深重,但他要求自己“常思已过,勿怪人非”,因为他悟出了真理:“世间和人乃是一体!明白了此理,就能立于天地之间,将天地之道浓缩于此一身之中。也就是说,私心经过锤炼之后,能成为天地间的法度。”他一生多次兴兵却厌战,为了让子孙及追随者明白他的理想而尽心垂范。其暮年之时,功成名就,天下在握,但他丝毫无得意之心,却时时告诫自己和子孙下人:“万物均非个人所有,人间有万物,万物皆属人间。”这样的“格言”在书中到处都是。一个掌握了天下,却粗茶淡饭,晚上吃饭点只点两个蜡烛,还要天黑得实在看不清了才允许点上,这样的人,不是圣人又是什么?

真实的德川家康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我肯定不会是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一个人神圣如此,就不再是一个人了。

书中的德川家康对我们认识日确实有意义,因为他身上凝聚了日本文化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点柏杨在序中说的不少,有道理的。

但是,呵,又是但是,这部书写得太罗嗦啦,不是一般的罗嗦,不说了,说着都觉得罗嗦,很多章节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文字,枝枝杈杈,一点小事搞得神神秘秘。日本人怎么能容忍这么罗嗦的文字呢?我估计作者也是为了多挣稿费而如此的。读者可以跳着读,只要跳得好,可以省下五分之四力气,就是说,十三部五百多万字,读下一百多万字就够了。

总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但如果说可以比之《三国演义》,估计中国人除了柏杨没人会这么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