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仁和花生仁

(2006-11-12 19:39:45)
分类: 以为

谁又想老祖宗了?

想他们干什么?

听说有个外国名人讲:一个国家的历史简单,是这个国家人民的幸事。

第一次听到,我还有点吃惊,要知道,我们可是一直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而骄傲的啊。可是细想想,人家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我们到是有五千年的历史,说好听了,是悠久;说得中性一点,是复杂;说难听一点,是事儿多。五千年,这期间闹过多少事件,流过多少血汗?这战争那起义,阴谋成了典故,屠杀成了便饭,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哪个不是满手的血红!多少人成了戏台上的英雄,可是他们戏服上沾的全是百姓的鲜血。现在的人想起这些不沾边的老祖宗,还要歌功颂德得胡乱唱,什么“问天下谁是英雄”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好像自己没见到这些混账帝王将相就要活不下去似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简单一些,就没有了这么多肮脏的沉淀,江山没有“无数英雄竞折腰”,就会更干净更好看。

文化呢?

没有那些“悠久文化”,我们就活不好了吗?有又怎么样了呢?

比如我们有一个至圣先师孔子,那可是2500多年前就聪明绝顶的圣人。孔老夫子活到73岁,他的继承者号称亚圣的孟子活到84岁,七十三、八十四,圣人的寿数,后来都成了凡人算计阳寿的大坎。孔子说的话做的事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了一部《论语》,这论语后来就成了中国人的圣经,多少代多少年,言必“子曰”,引经据典“夫子云”,没有了这部《论语》,中国文化就失了魂,落了魄。这书有多大能耐?宋朝的开国丞相、号称宋朝第一文臣的赵普,家中只有半部《论语》,每到有需要决策的事情,就回家看这半部《论语》,大事小事都迎刃而解,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牛轰轰之语。

不管是真是假,这《论语》当然有可读之处。孔夫子讲来讲去,我只看好一个“仁”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听听,多好听的词啊。就是放到现在,也在时髦之列。孔夫子讲仁,解释说“克已复礼为仁、、、、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夫子讲的这个礼,当然是那个时候理解的“礼”,但这话放到现在,就得这样解释:什么是仁?克制自己的私欲而保持社会的公德就是仁。那些有损社会公德、破坏大多数人遵行的秩序的事,你就不要去看(比如色情表演啦),不要去听(比如官场上的道德经啦)、不要去说(比如那些商人和官人不要脸的连篇假话啦),不要去动(比如贪污!)。这“仁”字多好!

孔子絮絮叼叼不停讲着“仁”,什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什么“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仁者先难而后获。”孔夫子讲,后来的人也讲,特别是那些皇帝天子,朝臣大吏,还有那些酸溜溜的文人。可是他们讲来讲去,也没见中国人少流血,天下太平日少,苦难日多,刀光剑影,为争个硬邦邦的龙椅,天下百姓被驱来赶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孔夫子的“仁”被人吹得在天上飘来飞去,成了驴打的喷嚏。这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美酒佳肴在前,喝得手舞足蹈,想着自己的美屋豪宅和金银珠宝美妻娇妾二奶三奶无数奶,一时兴起,就大讲起“仁义道德”。这时的“仁”,就成了他们下酒的小菜——花生仁。

后来的“仁”,都是讲给老百姓听的。

这样说来,有个2500多年的孔圣人又有什么用?

现在谁在想念老祖宗?你真的是在想他们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COOKIE的春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