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与启功先生很熟悉,时常去师大小红楼拜望他。在启老家的附近,我经常看见一位老人,戴着一顶旧得不能再旧的帽子,穿着皱皱巴巴的旧衣裳,像个地道的老农民。我不免好奇,向启老打听,那老人是谁呀?启先生很恭敬地说:“你说的那位,肯定就是钟敬文先生!”
听到“钟敬文”三个字,让我十分敬仰。因为,世界上只要有人,就会有人的习俗和由此衍生的民俗文化,民俗学是人类文化的基础,而钟敬文先生就是中国的民俗学之父啊!
1999年早春2月,经人引见,我去给他画像。走进他的家,感觉有点像是钻进了书山,走廊里堆满了书,屋子里窗台上、床底下,到处都是书。他的书桌上,书本、信件、书稿堆得只留下一平方尺他伏案笔耕的空子。啊,这就是名满天下大教授的书桌!我为他画像时,老人家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像是在闭目养神。直到我画完了两张速写,请他过目的时候,他才起身。
我说:“钟老,给我们晚辈写一句您的心得吧?”
他接过我的毛笔,在画像纸上写道,“知难而进,除死方休。九六叟钟敬文”。
“知难而进,除死方休”——这的确是老人家的座右铭。作为一个学者,他工作了一辈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年近百岁的他还能上讲台、带博士生。百岁老人为了事业,还能做编审,看稿子,参加审读会。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成就斐然的长者,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2001年9月29日,100多位我国知名人士聚会北大勺园,庆贺我国学术界的这位长青树老人百岁寿辰,钟老因病住院未能亲临现场。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钟老100岁了。古语云:“仁者寿”,钟老是个仁者,所以长寿。我提议,再过几年,我们一起庆祝钟老的“茶”寿(108岁)。季羡林先生站起来说:我不坐着讲话,是表示我还能够站得住。我认识钟先生已经五六十年了,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在他108岁时,今天的原班人马还能给他庆祝“茶”寿。
可是,此前一个多月钟老已经因病住院。自从知道老朋友们要为他祝寿的消息,他每天在病房里活动身体,准备届时与大家相聚,但终因未获医院批准而缺席。女儿钟宜代他在会上宣读答谢词,钟老用“长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个月后,钟老走了,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他在学术上巨大的身影,还有无限的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