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乡愁——张家鸿眼中的《千恒流光》

(2019-03-26 16:15:51)

故乡的乡愁

——读李秋沅《千恒•流光》

故乡的乡愁——张家鸿眼中的《千恒流光》

张家鸿

看到《千恒•流光》这个书名,我便顺理成章地想起《木棉•流年》,我无由地心中充满疑问,两本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与传承?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李秋沅的细腻温婉的笔触牵引着,进入一个个既真且幻的故事里,不由自主地把心中的疑问抛之脑后。

记得姚静说过:“倘若我们全心投入绘画,那么,我们流光一闪的思想,那转瞬即逝的情感,都将凝固。也就是说,画,承载着我们的生命信息……”换言之,短暂的生命因为倾注心血于作品中而走向了永恒。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没有逃离日寇侵占的南京,既是勇敢刚毅之性情的体现,也是源于她有艺术上的大梦想。她敢于见证战争与杀戮,即便舍身也无畏。姚静用画笔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她是记录者,是见证者,是遇难者,还是献身者。她既献身于苦难,更献身于艺术,她的献身既属于个人层面上的,更属于国家与民族意义上的。也就是说,艺术成了解救生命于倒悬的唯一利器。虽无戳破敌人胸膛的锋芒与锐利,却有穿越苦难现实直达人心的强大力量。她的画笔就是匕首,就是投枪,甚至胜过匕首与投枪。

《千恒•流光》收录的是一个又一个新奇、独特的故事,流露的是一颗又一颗高贵、富有的心灵。倘若要在这些心灵中寻找其共通点的话,那便是痴迷、执着、笃定、坚韧。在他们的世界里,艺术是与生命对对等的。甚至可以说,艺术是超越生命、突破生命的长度与宽度的。他们如果连生命都可以舍弃,那人群中传来的流言蜚语又算什么呢?颜非说:“我从小就能听见梦想的歌声。可当主人放弃梦想时,它们就不唱歌了,它们就会发出世界上最凄凉的呜咽声。”这个外人眼中的疯子,这个不再教书的物理老师,执着于用笔记录下曾经被遗弃的梦想。他把自己笔下的世界称为“似非村”。在这个主观创设的世界里,颜非一直在与现实中的自我较量着,与现实中的流言蜚语比拼着。福叔因此而坚定自己想要做全世界最棒的沙茶面的梦想,叶淼也受了鼓舞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之后的叶淼,“是如此快乐而满足”,甚至“快乐得忘了自己”。

当一个人因为热忱与痴迷,让艺术之泉润泽己心,让梦想成为世俗生活的指点与引领者的话,这个人一定是找到了他生命的最终去处。正因为去向的高贵与厚重,我牢记于心的是那些人与美初次相逢的瞬间。“见到它的时候,我分明听见心底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响起,似乎有记忆与这三瓣花有关,温暖中却带有些许感伤。”这是白珀与由六块圆木组成的壁挂的遇见。“盏身的黑釉上有银色丝发斑纹,隐约泛着幽蓝光泽,美得含蓄。”安德烈被手中的黑瓷盏吸引住了,手捧茶盏久久不放,看得入迷,连饮茶都忘了。这些瞬间奇妙得无以名状、无法言传。正因为它们如此美丽与美好,才能在不同的心灵里引起震颤,引发回响,引得心潮澎湃不已。

清桃到底是真有其人?还是只是姚静笔下的自画像?又或者是她从画中走到现实中,成了活生生的清桃?花木巷的存与不存,“不在”屋的在与不在,都是读者在阅读中必然会心生疑问之处。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既真也幻,虚拟与现实的区分是模糊的,两可的。然而,读到安德烈的一句话之后,我便豁然开朗。他对叶淼说:“如果你信他所说的一切,他就不疯。”只要心中相信,它就是在的,如此则花木巷与“不在”屋就存在,则清桃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则荒楼“大白”就会说话,则塞壬人月下的歌声就会夺人魂魄,则神木里就会有兽心木体。令人倍感哀伤的是,当下的人们对于肉眼见不着的,不仅不相信,反而觉得荒谬可笑。他们心中只有眼前触手可及的利益,仅此而已。

阅读小说,固然要在意其故事情节,却又不可也不必被情节所束缚。缤纷多彩的情节常常包围着一个闪闪发光的精神内核。在整天打打杀杀没人读书的年代里,黄韵秋是外人眼中十足的疯子。他看似装疯卖傻,只要有时间就偷偷地教安德烈画素描、做泥塑、教锔瓷。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揭开“花火”瓷的秘密。他不仅躬身实践,还经由授徒讲学来曲折地圆自己的艺术之梦。林陌立志要建一栋千恒岛上最壮观最雄伟的大楼,“楼的东面看得到千恒岛最初的太阳,而在楼的西面,见得到夕阳的最后一道余晖。”“这座楼,藏得住昼夜流光,经得住千古风霜”。他倾注了所有的爱,所有的心血,所有的财富,耗尽了二十年的时光。他建造的已经不是一栋楼,而是一个梦想。坚持一生所爱,便是不负时光,便是给生命最深最沉最辽远的交代。不独林陌如此,尼雅、颜非、林海涛、黄韵秋、福叔、千瞳、姚静等人,都在坚持之列里。与“坚持”这个充满力道的词相比,也许用“痴迷”更显柔软,更显其钟情与恒久。心中有所痴迷的人,生命定是安然的。栖息于梦想中的人,必是心中坦然的。有多少人在终其一生的痴迷之中,得到了恒久的快乐?虽然在世人看来,福叔那只想着把一碗沙茶面做好的梦想,显得不够壮阔不够远大,显得烟火气太浓。但是,谁又能认为把沙茶面做好会比做一个好医生更容易、更不值一提?人心之所以痴迷,只因为快乐,与其它无关。

子申、小屹、白珀、叶淼、斯杭、阿点,都是讲故事的人,小宁和红墨是听故事的人,也是用心用笔写下故事的人。不必说故事中的主角,单是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也定会在不断的演绎中受了熏陶与感染,渐渐坚定了人生的走向。与其说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倒不如说它是一卷引人纯粹、明净的私语书。它不喧哗,它不躁动,当你在一个个故事中流连徘徊的时候,就像听见一个智者在耳畔对你倾诉着殷切的叮嘱。读者不必拘泥于各个故事发生的不同背景,不必局限于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应当关注一颗颗从不随波逐流的心。

千恒岛也好,木棉岛也罢,在我这个读者眼中,其实都有鼓浪屿的影子。我知道小说并不等同于现实,但是我却止不住地这么想着。从《木棉•流年》《木棉•离歌》到《千恒•流光》,在鼓浪屿长大的李秋沅,一直着力、用心地书写着鼓浪屿的前世今生。正如尼克对深蓝的痴迷流露出的是他的乡愁,李秋沅对鼓浪屿的书写也不是乡愁的体现吗?鼓浪屿是李秋沅的成长之地,也是她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书写给鼓浪屿带去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个维度属于文学,属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个维度属于艺术,更属于梦想。倘若没有李秋沅对鼓浪屿这种既专注且持久的痴迷,又何来这道亮丽、美好的文学风景呢?痴迷成就了人生的美好,痴迷彰显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当你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一个人执着的表情与身影;当你作为一个聆听者,听到一个人为了梦想义无反顾的人生故事时,你岂能不肃然起敬?

“你相信,当一个人倾注所有的心血在他所爱的物件上,这物件将因为他的爱而有了生命吗?”我当然相信。正因为此,我才在《千恒•流光》中领略了这亦真亦幻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再美都是假相,痴迷于心中所爱才是持久动人的内里。

 故乡的乡愁——张家鸿眼中的《千恒流光》


(刊发于《文学报》2019年1月10日“悦读”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