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生活能力培养独立能力杂谈育儿 |
分类: 育儿笔记 |
别让生活上的低能伤了孩子
文/蓝根莲
“痴心父母古来多”,可痴心换来的却是孩子独立性的丧失,而独立性却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一种东西。
豆豆上小学开学之初的两个星期,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接受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家豆豆每天在家吃不吃早餐。”我告诉他们,豆豆每天都会在家吃过早餐才去学校。然后他们就会接着问下一个问题:“是她自己吃吗?还是你喂她吃。”当然是她自己吃,难道这么大的孩子还有需要喂饭的吗?
这一问,还真的让我发现,在我的周围竟然还有很多的孩子,在家吃饭时需要大人喂,如果不喂就不吃。
有一位妈妈,每天到中午的时候,她就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学校去,看她的女儿在学校里有没有吃饱饭。我开玩笑似的的对她说:“我还真佩服你,每天都去学校看,和你相比,我真的是对孩子关心太少了。”可妈妈却对我说:“不放心呐,我姑娘在家一天三餐都必须要喂饭,不喂,她就不吃,或者一餐饭可以吃上几个小时,你说我不去看能行吗?”看着她焦虑紧张的样子,我对她说:“其实不用太过担心孩子吃不饱,孩子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最起码她不会让自己饿着。”
和这位女孩一样的情况,在豆豆班上还有一些,经常听他们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每餐都需要大人喂,不喂就不吃。
说实在的,我有些想不通,一个已经六岁的孩子,竟然还需要大人喂饭,而大人虽然一边在抱怨,可另一边却又心甘情愿的去喂,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可事实却又摆在眼前。和这些家长们交流过后,我发现,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在他们看来,喂饭给孩子吃的理由,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吃饭,那么孩子会边玩边吃,吃不饱,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可他们没有认真的想过,在他们给孩子喂饭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
其实对于一个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自己吃饭,穿衣、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孩子必须会做的事情,可现代家庭中,偏偏在这方面存在缺失,有很多孩子,除了吃饭需要大人喂,早上起来穿衣服也是大人的事情,而整理书包之类的更是大人义不容辞的事。
当然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的错,是因为大人对孩子关爱太多导致的。
现代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这就使得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们会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就是愿意替孩子做一切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就如《红楼梦》里所说的:“痴心父母古来多。”
可父母们的这种痴心,是否真的能够如他们所愿,让孩子以最好的姿态成长起来呢?事实证明,痴心未必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痴心带来的是生活低能儿的大量涌现,以及孩子独立性的渐渐迷失。
也许有人会说,小的时候,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什么关系呢,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再说了,就算孩子没什么生活能力,可只要他爱学习,学习成绩好,将来一样可以成就大事业。
可事实并非如此,看看我们的周围,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社会上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基本上都具有很强的生活独立意识和生活独立能力。实际上,生活独立意识以及生活独立能力的强弱与孩子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生活独立能力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生存首先就必须要具备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那么他又该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呢。而生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虽然如吃饭穿衣这些小事,当孩子长大了后,他确实自然也就会了,可孩子自理的意识却不见了,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相对的会比那些从小就开始学习自理的孩子更弱,生活自理意识以及自理能力的弱化,带来的是孩子责任心的减弱。
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面对着孩子时,经常会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责任心,可却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够早当家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穷人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因为经济条件所限,在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相对会比较少,孩子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掌握生活能力的机会会比较多,因而他们也就拥有了更多独立自主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一定的责任心。
而那些对孩子关注过多的家庭,因为习惯于替孩子做事,习惯于帮助孩子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从穿衣吃饭,到学习生活等,孩子在父母的全权负责状态下,是以被动的方式在成长,孩子不需要对自己的事情做决定。这种过多浸入的养育方式,在家长看来是因为爱,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害,父母的过多保护实际上是以剥夺孩子发展自理能力为代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生理上自然成长起来了,可在心理上却无法真正的独立起来,因为在孩子需要自理能力时,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孩子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动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
其实,相对于全才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身懒心不懒的父母对孩子的放手更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帮助孩子做一切事情,而是帮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
因而,面对着孩子的成长,不妨学会放手,学会把属于孩子的事情交还给孩子自己来做,就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发展生存能力。
其次,生活独立能力的发展还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独立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
独立性是成长所必须的人格特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最基本的特质,可以说,没有独立性,就没有成长。
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孩子就如一棵小树苗,小树苗想要长成参天大树,靠的不仅仅是来自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它还必须拥有长成大树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而水份和营养的汲取必须依靠小树苗自己的努力,虽然外界人为的灌溉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但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树根的力量,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就得不断发展自己的根须,向周围不断的渗透,以期能够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养分,当树根从土壤中获取的养分越来越多时,树干也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向上伸展的力量。
孩子的成长与小树苗的成长一样,虽然父母精心养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孩子能否真正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靠的还是他自己,而独立性就是孩子成长的根。当一个孩子拥有独立性这一特质时,他就拥有了更多独立自主的能力,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他面对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时,就会凭借自己的思考、判断、然后作出选择,他就不会显得非常的无助,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孩子所缺乏的。
有一项调查,问小学生,如果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做?有97%的小学生回答:“找老师、找父母。”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少见,这是为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在父母包办下成长,他不需要自己做什么决定,所以当他面对困难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而不是独立去思考。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成长之根,发展独立性,父母就必须学会放手,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学会适当的“残忍”,让孩子在自我负责中学会成长,小鹰最终能够学会自由飞翔在蓝天百白云中,靠的不是老鹰的爱护,而是“残忍”。文学家朱自清也说过:“要让孩子自己去闯,不能让他们象小鸡似的躲在老母鸡的翅膀下,一辈子没出息。”
在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这方面,很多国家的父母都比我们做的好,有一则报道,我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相比,其特点主要是独立生活能力和抉择能力较差。因为我们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而象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从小就开始,所以在他们这些国家,孩子的独立能力就非常强,在这些国家中,绝对不会出现孩子六岁了还需要大人喂饭的情况。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深刻理解“不劳而获”这个成语,可在实际生活,面对着孩子,却始终无法更好的做到,因为爱,因为不适当的爱,让我们迷失自己,让我们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给予孩子过多的照顾,总想着要为孩子做得更多,属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要包办,所以也在无形中替代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能力是一天天在强大,变成了全才父母,可孩子的能力却因为失去了很多锻炼机会而一天天在萎缩,最终成了生活的低能儿。
培养孩子独立性首先就应该从改变孩子的日常生活开始,也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生活自理能力是独立性的第一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发展自主自立的前提和基础。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什么事情都想要自己做的时候,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等等,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中学习成长,让孩子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成长的乐趣,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弄脏衣服,担心孩子吃不饱,担心孩子做事太慢,担心孩子没有时间学习,而去替代孩子做事,虽然一开始,孩子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会遭遇到一些挫折,但体验是孩子成长的食粮,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基础,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体验,才能不断的获得提高,熟能生巧,只有当孩子不断的实践,他才能学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我想,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健康的成长,我们都应该记住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所有的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