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波决定脑波
(2009-09-01 08:18: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training |
< 幸福实验室>
东西方人士视觉研究
中国人拍的电影能在美国好莱坞造成震撼的并不多见,当然近期的李安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过,李安的电影虽然许多取材自中国,但是其拍摄的手法与团队是非常西方的,毕竟这仍有助于打进主流市场。其实不论是大陆或台湾,我们每年都不乏有好的电影作品,先不论投入的资金多寡,那些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电影到了国外参展时,可能会受到东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当然对美的感受也会不同。
在世界选美比赛时,我们所看到的成绩很少有东方面孔拿到后冠的,而那些冠军大多是有曼妙的身材和标准训练出来的笑容,可是东方美的呈现往往是浅浅的微笑,那精致的五官让人舍不得将目光移开,眼神是温柔又带着无尽的包容,即使不说话,你会看到她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这是一种内在底蕴气质的散发,这些女孩子连呼吸都美。
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也用不同的眼睛来诠释这个世界。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家尼斯贝特的研究团队,就曾经针对这些差异性做研究,他让45个中国与美国留学生同时看一些照片,并且让研究人员去测量学生眼睛视觉移动的方向与时间,结果得到一个有趣的发现:美国人会先看照片中的主体,而且停留的时间也较长,而东方人则倾向于扫视,眼球会环顾照片四周,尤其是会在主体与背景之间来回移动。所以当这两种人共同欣赏一位美女或一幅画时,他们所欣赏的顺序或结论就可能有所差别。以看【蒙娜莉萨】为例,西方仝会注意画中的主角,而忽略身后的景像,东方人则会看整幅画,藉由前后左右与主角的对应关系,去找到这幅画最佳的诠释方法。
尼斯贝特认为东方人这种花较多时间寻找主体与外界关系的方式,可能来自于早期的农业习惯,因为务农,所以是在天地间讨生活,在农作时要随时注意其它农民的动静,而佃农更要常常张望有没有地主派人在旁监督;而西方是以渔猎为主,所以他们会把注意力及心思花在猎物的瞄准上,而移动快速的猎物,也间接的培养出西方人专注事物的能力。
至此,突然让我领悟到为什么东西方的沟通方式亦有类似的差别。西方人喜欢谈重点、擅分析、论主体,而东方人却觉得除了事情之外,人和也是关键,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周遭事物的经营上。西方的绘画不论是静物、写生或人物上都有明确的主题,而咱们的山水画却只是一种心境,你可以从溪水看、可以看孤崖的老松、或是瀑布下摇扇下棋的老叟,还有那随风而来的缥渺山岚,可行可止的视觉,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这是中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