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刘云锴)

笔按:学生一思考,老师就高兴。这不,又一份带思考的作业。计算机专业的刘云锴还特地写了几句“致谢”话,读来十分暖心:“感谢傅老师短短几节课的传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觉得收获颇多,这种对历史评判的思维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能在您的课上收获如此多受益匪浅的知识真是我的荣幸,希望未来您在研究领域更上一层楼,桃李满天下。”一年一度在“国科大”“人文小学期”授课,我从理工科的同学们身上,也收获多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我第一次听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时,瞬间就感受到了该命题的伟大,它是由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上个世纪初所提出,我个人理解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人“构造”的结果,这里的“构造”我加上了引号,因为这不是凭空子虚乌有的构造,而是总能追根溯源找到一些证据和历史记载的构造,然后结合当代的环境和思想,从而形成被当代人所能接受的历史。那么这里我也有理由怀疑,关于形成当代史的史学记载,其中是不是也夹杂着当时在著作史学记载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官的思想呢?我觉得这是存在的。其二,历史具有现代性,是不会重复出现的。所有的历史不会重蹈覆辙,总会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倡可以借鉴历史,但不能复制历史,一定要结合当代的背景接收历史。其实我觉得该命题由西方学者提出是让我感到特别惊叹的,可以想象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思想上是变得多么得开明和通透,而中国绵延不绝的五千多年文化,却也很少有人参透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归根到底,我认为是政治从始至终都在一直干涉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纵观我们从小到大接收的历史信息,凡是历史上的胜利者、各个君王,我们所接触的都是他们积极的一面,正义的一面,而很少谈及其负面,甚至是将其负面抹去,黑的变成白的。最终导致我们很多人错读了历史,甚至歪曲历史。比如我们一直坚信的康乾盛世,教科书是这么写,影视剧作是这么演,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这是真的,实则不然。
由“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的提出,也就出现了许多的假历史,这些假历史的制造者就是当代的一些史学家和文学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迁所著的有着“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这里面记录了大量历代君王优秀和被后人所熟知学习的记载,并且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上也节选了很多内容,但最近几年,人们对这部著作的评价越来越低,这是因为里面对很多君王的描写都是历史上无从考证的,最典型的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的一笑,点了烽火调戏各诸侯,致使诸侯们以后有事再也没有救他,最终导致亡国。但是,根据清华大学得到的战国竹简上的记述,当时周幽王并不是被申国袭击,而是他主动出兵攻打对方,只不过申国引狼入室,找戎族当打手,这才击败了周幽王,灭亡了西周。从始至终,竹简上根本就没有记载任何关于烽火戏诸侯的事。我们不否认《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但是其中很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却有待我们后人去考证。
甄别历史的真假,“人事时地”尤为重要,尤其是当我们一直被灌输着拿来主义的思想,而不去真实探究,相反西方人被灌输的思想是凡事要亲自去探究和实践,这就导致我们固有的思维是越是权威的人,地位越高的人说出的话越可信,而真正到了用“人事时地”去分析推敲其时,却发现漏洞百出,甚至会推翻其言论。在老舍的身上,其儿子舒乙先生对外界说出的许多关于其曾经的事情,无论是老舍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还是老舍的死因,作为不知情的我们一开始更愿相信他的话,但是当我们仔细推敲和斟酌,却发现其中矛盾很多,甚至还有子虚乌有的事情。
前面说了我们国内的政治从始至终一直在干预着历史,比如我们的近代史,晚清颓废,鸦片吞噬着国人的身躯,国家受到帝国列强的侵略,我们急需一个人站出来抵抗列强,销毁鸦片,挽救国人,而这时候林则徐站了出来,虎门硝烟,是民族的功臣,一时间恨不得将所有头衔都授予他,其中说其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其实明代的徐光启已经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西方交融的产物。只不过这些作品到清朝之后都被焚烧和销毁,才导致后人误认为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然我个人认为,国内如此,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况,只不过西方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像我们这样过于强大,我觉得这有利也有弊,利的是符合主旋律与积极性,可以团结一心;弊的是误导了我们真实的历史,使我们看到的是虚假的一面。我认为这么做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我们应该做的的是一名理智的历史传播者,而不是虚假历史的缔造者,否则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而如何判断真正的历史,就要用“人事时地”去考量,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对于历史的评判都是不一样的,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情,但我希望当我们面对历史,更多的是由一个历史点,触发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从而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和体会历史,从而看到更多真实的历史,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