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说谎的囚徒(曾素馨)

(2019-06-27 07:53:21)

笔按:在“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给研究生讲“口述历史和老舍之死”及老舍话剧《茶馆》,有10几年了。每年,那些新面孔的学生都会带给我惊喜。这不,来自电子学院的曾素馨的“作业”(我并不愿称其为作业,更愿把它当成同学的心语),“灵妙”的把口述史和《茶馆》混搭在一起,不仅显出文采,且富于思辨。此时,我由衷感到当一名老师的快乐!

会说谎的囚徒(曾素馨)
                                                 (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山:奥林波斯山)

会说谎的囚徒

                               

                                                曾素馨(电子学院) 

 


“记忆”,这个词造得真是灵妙,首先是记,用你的眼耳鼻舌口还有心,去留存、去刻印每个生之瞬间;然后是忆,在特定外界环境下,用你的感官和感受,去拼凑、去还原零零散散的碎片。然而记忆这个调皮蛋儿与人一样,有意的、无意的、好意地、故意地就会对过往进行加工,好比烹制一道菜,不喜欢这个食材于是舍去,喜欢那个食材于是添来;不够味于是搁点盐,不够香于是撒点葱段儿,不够美于是盘沿摆上萝卜花。名为“历史故事”的佳肴新鲜出炉,灯光师对准、摄影师准备——现在你来品尝吧,将你的感想说给大伙儿听听。这时,许许多多小人儿在你脑中掐起架来,若是“理智”占了上风,你会将所思所想冷静道来;若是“表现欲”占了上风,你会情绪激动,表情浮夸;若是“恐惧”占了上风,你会逃避此端镜头,只想逃到彼端尽头;若是“利弊”占了上风呢,你则会环视一圈观众,说出他们所期待的话语……观众们听了你生动鲜活的描绘,深受触动,于是再转述、甚至于添油加醋地再转述给更多的人。

 

在课堂上观看的《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纪录片中,我们就看到了如此这般各种各样的烹饪、品尝、叙述、转述者。看得越多,发现的矛盾之处也就越多,唯有一点相同,就是此事给所有人都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在这痛苦的基调上,时去久远,人们的记忆本身便是片面的、模糊的、支离破碎的甚至无法面对的,利用它们很难复原历史的真相——但它们可以提供一个“苦难的宝藏”,在交错的迷雾中,以冷静清醒为指南针,也许我们还能够无限地接近事实。

 

为此我们需要为理性甄别做一些准备。


 

1.了解人对记忆的主观行为

    

宋恩子:刚才你说“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

吴祥子:(对松二爷)你听见了?他是这么说的吗?

松二爷:哥儿们,我们天天在这喝茶,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

                                                            ——《茶馆》第一幕

 


我们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清清楚楚地听到常四爷说了那么一句话,但为了不惹事上身,他与好友松二爷对事实进行了编造或回避。还有一个我觉得颇为有趣之处,茶馆总是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子,而且越写越大,越贴越多,但人们个个都要来茶馆谈国事,这些纸条已经被从他们的记忆中剔除了。

 

在对于一件过去的事情的叙述上,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压力、利益等原因,对事实进行隐瞒、篡改、主观制造。若叙述者是我们在道德情感上愿意去相信的人,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跟着走了,从而迷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以为自己成了历史的歌手,实际是谎言的传播者”。为了不误信,我们需要从人、事、时、地多方面去确认细节。


 

2.了解记忆现象的片面性

 

史铁生《墙下短记》写道:“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真切地在这墙下。”

 

我们称之为记忆的东西,实际上是建立在所有我们回忆不起来的物质基础上的,一个宏大的、令人眩晕的构造。记忆是一个人拥有的最不可靠的东西之一,是一群会说谎话的囚徒,情绪和动机是其不称职的看守者,等到法官来问话了,往往漏洞百出。要么发现当年有漏网之鱼,记忆缺损,无法还原;要么记忆已经洗心革面,不一定是原来的记忆了。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过去后,事件的亲历者目睹了后世对事件的定性与评价,就可能会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自己关于史实的判断,从而改变记忆中历史的样子,这往往比人主动的改造更为可怕——因为连自己都被自己的记忆给欺骗,信以为真,听者又如何能分辨呢?


 

3.了解记忆的潜伏与遗忘机制

 


松二爷:(看清楚是他们,不由地上前请安)原来是你们二位爷![王利发似乎受了松二爷的感染,也请安,弄得二人愣住了。]

宋恩子:这是怎么啦?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松二爷: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茶馆》第二幕


 

时间不能淡化所有,有些记忆潜伏在身体里,当受到线索的提醒便会苏醒,这是过去的时在一个人身上的烙印,不去刻意瞧它,并不代表它会就此消失。

 

若是这记忆过于痛苦,人就会启用遗忘的保护机制,如动机性遗忘,就是指自上而下控制不想要的记忆来加强遗忘,从而形成保持情绪和认知状态的目的。我们常常看到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角色在受了重大刺激后,发生了“选择性失忆”或干脆疯掉,就是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夸张表现。这部分人相对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世上还有无论如何也无法去遗忘的人,就如《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不堪重负从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4.小结

 

    在众说纷纭的叙述中,倘若有一台时光机,可以使我们穿越到过去,或者在数光年外有一台望远镜,可以使我们窥视到过去,我们才能打开历史的黑箱,得到真相。

 

与以文献资料为支撑的传统历史研究不同,口述历史以访谈的形式挖掘亲历者的记忆,通过构建出受访者、采访者与历史现场之间的关系,把即将逝去的历史故事保存下来。在口述历史的视角中,历史不再局限于“伟人的传记”,而开始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展现了普通人眼中的时境变迁。

 

受访者主观性和记忆片面性给历史的真相所带来的影响在所难免,但也正是这种带有真情实感的主观性叙述让严肃而冰冷的史实有了温度。至于历史的思辨,则交由观众完成。


 

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作家系列讲座课程内容

[2]刘亚秋.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社会发展研究,2017,4(04):1-27+237.

[3]陈墨.“心灵考古”:口述历史的方法与模式探索[J].当代电影,2010(07):40-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