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莎剧有感(范帆达、张嘉贺)

笔按:计算机控制学院范帆达和电工研究所张嘉贺两位同学的课程感想令我感动,我十分高兴,能以短短的五次课提升起同学们对莎翁及其戏剧、思想的兴趣。与莎翁交个朋友,将终身受益。天长地久,莎翁不朽!
读莎士比亚戏剧有感
短暂几天关于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的学习,让我从缜密的理科思维跨越到感性的人文世界,重拾起了初高中时代阅读名著经典、解读历史文学人物的那份兴趣。第一节课中,傅老师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莎士比亚,从老师戏仿莎士比亚给北京文艺小青年的一封信中,我们便了解到很多关于莎翁的事,比如莎翁写剧本是为了生存赚钱,他讨好国王,并获得两任国王的喜爱,与妻子间的感情种种,等等,使得莎士比亚在我们心中变得活灵活现起来。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又仔细阅读了几部莎剧,加深了自己对人性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
首先谈谈读《威尼斯商人》这篇戏剧的感受,莎士比亚通过刻画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这两个为人处世相反的人物性格,宣扬了热心仗义的人格形象,也生动刻画了吝啬自私的小人形象及其悲惨的结局。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虽然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物的行为鲜见,但自私和无私的人格却不断演绎。正如剧中写道:“仁慈的美德非强迫而为,它像绵绵细雨从天而降,滋润大地。它赐予尘世双重的祝福:既祝福施与仁慈的人,也祝福得到仁慈的人。”【傅译】
透过《哈姆雷特》,我看到了一个单纯的男孩在认识到世间的残酷黑暗以后,被迫装疯卖傻,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渴望,忍辱负重,与恶势力斗争的勇敢无畏的形象。我从中感受到莎士比亚对勇敢智慧、不屈不饶的人性的赞美,对罪恶人性和黑暗社会的批判。哈姆雷特最终的牺牲也许是他对抗封建权势的一种必然,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歌。文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To
此外,看完《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了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的悲哀,但更多地,我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与爱情的奢侈。在莎士比亚笔下,我认为他更多地是想倾诉人身自由、恋爱自由的思想,家族世代的仇恨并不能促进社会发展、不能为后代造福。
读莎士比亚戏剧,引人深思之处颇多,惊叹于他对每个人物的拿捏,纸笔之间将人性的丑恶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几部作品也传达了他对人文主义的追求。能在傅老师的课上学习莎士比亚及其创作十分有幸,陶冶了我的情操,加深了我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次学习,我希望自己能够养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理科生的文科思维,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一个充满理性和感性的优秀青年。
很荣幸在夏季学期选修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这门课,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莎士比亚的几个主要剧作,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赛罗》。
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用今人的眼光来看,罗、朱的故事似乎是有点不可思议。在这一个凄婉的爱情剧中,除了恋人之间那火热的表白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完全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更奇怪的是,这死亡正是两位恋人共同追求的东西——以死来表明心迹。毫无疑问,这种高纯度的爱情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而剧中的主人公为实现他们爱的理想,把生命都看得毫不足惜;这既体现出他们体内沸腾的生命的热度,他们个性的高贵,也体现出对于爱的最高境界的极端化的、不顾一切的追求。在这一点上,罗、朱可说是旗鼓相当,一拍即合。
爱,是内面生长的原始之力,死,是这力的最后归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坏者的力量强大得如同可以劈开松柏的雷电。不要以为坚定的爱情就能长久,一旦它有损于第三者的利益,那么这段情必将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险。不管他们是否无辜,不管他们怎样反抗,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已为他们的结局作了铺垫。他们悲惨吗?也许是的,因为他们没能相守到老,而是红颜英年早逝,也许不是,因为他们寻到了最后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他们从未想到过要同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周旋或妥协,对于他们俩来说,现实是一道死亡之墙,他们在热恋中根本就对它视而不见,但在深深的心底,两人都知道墙是越不过去的。虽然朱丽叶也曾抱着幻想喝下修道士调制的安眠药,罗密欧也曾怀着希望在外地苦等,那只是出于生的本能。从一开始,两人不约而同的对这爱情的预测便是以“没有好结果”,“大不了一死”这样的基调为前提的。知道自己很可能死,却还要惊天动地地爱一回,这是青春爆发的热力绘出的风景,在这眩目的风景面前,死亡隐退了。谁不愿意享受幸福?由此可以推测出他们所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或许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才会产生如此凄美纯净的爱情,因为只有这种极致的爱可与它抗衡,否则爱就根本不能存在。由此又令人想到作者的爱情理想正是他对于爱情处境的自我意识,想到人如果不能如剧中的主人公那样拼死一搏便什么也不是,古往今来都是如此。面对死亡的爱在现实中是很难行得通了,但在艺术的生存中,我们仍然可以一次次演习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不朽的故事,用我们的热血一次次向这个充满了恶的世界发出宣言。
而对于《奥赛罗》这个故事,它是一部多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一种认为,他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认为,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不可耐地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总的来说,这门课让我对莎剧思想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尽管只有五次课,但也极大地培养了我研读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