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博物馆仅仅成为收藏文物的建筑场所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是一个多么意味深长的主题!
博物馆藏品是文物,而一件文物,何尝不是一页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有脉搏、有呼吸,甚至有血肉、有灵魂。它可能在沉睡,但哪怕用指尖儿轻轻一触,它就重新有了活力。也许一件十分不起眼的文物,就能给大历史注入勃勃生机。文物好比历史的细节,尽管细节不意味着历史,但没有细节的历史,无疑缺乏活力。一件又一件的文物,又何尝不是在与历史、与我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无论对于历史,还是文物,人们的认知永无止境。因为总有新的东西等待发现。因此,我们只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孜孜以求地去触摸、感受、嗅闻、体悟跟它每一丝每一毫的灵犀相通、心领神会。同时,还要努力避免因盲目自信或一知半解,误入歧途。
此次“相聚福州·相约文学博物馆”的主题展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冰心文学馆的常设展,内含从北京原汁原味移到这里来的冰心先生的书房;二是多家文学博物馆联袂呈现的珍贵史料展;三是民间收藏家贾俊学先生个人提供的文献档案特展。
(“冰心文学馆”展厅内“原汁原味”的冰心书房,与先生生前北京家中的书房一模一样。)
除了冰心文学馆自身独具特色的宏富收藏,其他像来自郭沫若纪念馆的郭沫若“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手迹;巴金故居的巴金“1961年赴日签证”的护照;曹禺故居的1935年《日出》在日本演出时的“上演台本”;郑振铎纪念馆的《北平笺谱》;蒲松龄故居的《聊斋志异手稿珍藏本》;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周作人著、经鲁迅修改的《小说与社会》抄稿,等等,再加上贾俊学先生精挑细选出来的一批耐人寻味的历史文献档案,真称得上蔚为大观了。
对于文学博物馆来说,它的藏品,不论手稿、书籍、信札、日记、字画、文献档案,还是图片、影音资料,当然都是文物。既如此,对待文物,则应像对待神明一样,怀着一份敬畏之心,怀着一种挚爱真情,让它焕发朝气,使文物真正成为我们现在正经历的活生生的历史的一部分,而不要让博物馆仅仅成为一个收藏文物的建筑场所。
笔按: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与冰心文学馆、福建省长乐市人民政府联袂主办的“相聚福州·相约文学博物馆——文学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主题展,此时正在位于冰心先生老家的福建长乐“冰心文学馆”举行。此篇为笔者以中国博协文学专委会名义所写的展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