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

(2013-05-20 08:23:09)

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

                                                   

 笔按: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为此,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于5月18日与天津曹禺故居纪念馆、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联袂,在曹禺故居纪念馆共同主办了“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的主题展览及学术研讨会。此为展览前言,展览内容主要是民间收藏家贾俊学先生近年来个人搜集、收藏的口述史料。

 

      “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这句话是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描述“耶酥受难”的“记忆”时所说。它时常会勾起人们对历史“记忆”进行思考,并确信被唤起“记忆”的人们“在每个历史时期分别体现出来的对过去的各种看法,都是由现在的信仰、兴趣、愿望形塑的。”也就是说,人们为了使个体记忆达到与当时所思所想同步,就要时不时地修改个人记忆。而口述史便可能会不自觉、不情愿地充当起被“自觉者”和“情愿者”乐此不疲地修改的角色。

 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历史文本叙事,不论参与叙事中来群体还是个人都是“距离这些事件越遥远,也就越有可能会对它所保存的意象进行润色粉饰,加以重塑和完善。”

 不过,法国小说家昂利·司汤达在《昂利·勃吕拉传》中所表述的那位试图重新体验自己前30年生活经历的自传作者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绝不是他个人的“经验”。——“我作出了许多发现……它们就像墙上壁画的一些巨大的碎片,早就被遗忘了,却突然又出现了,而且在保存完好的这些碎片的一侧有……很大空隙,在此只能看见墙砖。原先画上壁画的石膏已经败落不堪,那个壁画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有多少人认真想过,人类生活的丰富性依赖于我们记忆过去的能力;又会有多少人想过,并像司汤达一样痛苦地意识到,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性和脆弱易变的?

 莫里斯·哈布瓦赫昂利·司汤达所说,不难发现,历史这幅壁画正是由许多“记忆”的碎片而重新建构起来!尽管碎片很多,空隙很大,却无疑可以从中窥视出历史中多元、复杂的或清晰或幽微或隐秘的痕迹。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我们据此把此番“相聚津沽,相约文学博物馆”的主题确定为“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正是留存记忆、启迪创造的一种博物馆实践。我们并不奢望此举有推动社会变革之功效,而只想为历史立此存照,在人们现在的记忆与过去和未来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连接一条纽带。

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

    这里以“一瞥”的形式所呈现的,只是民间收藏家贾俊学先生宏富个人收藏中的吉光片羽,但已使我们能真切倾听到来自遥远的历史深处的声音,也能感受到历史在哲学层面的深邃和日常琐碎中的有趣,并会不由自主地对那躲藏在历史黑洞中深不可测的神秘充满无奈,因为尽管它们都富有价值,但毕竟是历史的“零散”碎片。而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之一,是去发现、挖掘、保存、探索和研究尽可能多的这样的碎片!若没有了这样的碎片,历史也是断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