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里的作家与写作(二):历史是当代人的叙事
(2012-12-16 09:23:24)
标签:
杂谈 |
比如,意大利著名的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e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所阅读的历史的叙事,它有可能根本就是一个历史的神话,有可能是历史的书写者,凭着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判断,也还有可能加进了自己的记忆、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回忆等等,这些合在一起,成为了他自己做为一个当代人的书写,里面有他的思想。这从历史的书写上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一个书写,就呈现出了历史的实实在在的真实。
通过老舍这个事件的调查采访,我进入了这样一个事件的深层次。最开始进入的时候,也跟年龄有关系,因为那是在一九九三年。而我是一九六五年生人,那时还比较年轻。那个时候,找到一个受访者,我想向他了解他所知道的、发生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的事情是什么样儿的。那个时候我的基本判断是:我找到一个人,他一旦开口向我说,我就会有一种惊喜、惊叹,甚至还容易产生一种盲信:「噢!原来那天是这样儿的啊!」比如,一个人跟我讲: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的上午,老舍到了文联,是坐他的小汽车来的啊,是他的司机送他来的啊!是我亲眼看见他从文联传达室那边走过来的啊!进了门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什么……好像听评书一样。现在国内有好几个非常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我从小就喜欢听评书,我对评书式的那样一种描述印象特别深刻,讲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就绘声绘色说它是如此这般这般。而我在听到叙述者向我描述的时候,也常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是在听他讲老舍的那个事情是如此这般这般……相对来说,这样一种活生生的、来自于历史的当事人、见证者的叙述,也是容易让人相信的。我当时并没有开始认真思考,这样一种叙述里边会不会有历史的一个真空存在?也就是说,那个真空里边的东西可能是不实在的、不存在的,甚至是有意无意编出来的,而我没有任何理由去置疑。我那时所能做的就是把它记录在案,想法当然也很简单,就是想有朝一日把这些记录在案的东西,呈现到历史的桌案上,供所有对这个事件有兴趣的、并想研究的读者也好,研究者也好,去使用。觉得这是一些历史的原始材料。这是我最初非常简单的动机。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受访人数的增加,开始出现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细节不同的叙事版本啦!就拿刚刚提到的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这一天上午来说,老舍是怎么到的文联,出现了另一个说法,说他不是坐小车来的,是坐公共汽车来的。而且叙述者也讲,是我亲眼看见的。那这两个亲眼看见的人在这一个细节的叙述上就已经呈现出两个版本了。诸如此类的版本,我在后来这些年的采访当中,碰到的越来越多。
第二个小例子,还是细节上的。老舍上午到了单位之后,将近中午了,揪斗还没有发生。快到中午的时候,老舍肚子饿,要吃饭,这个时候没有人招呼他吃饭?因为文联的内部已经开始有斗争,完全乱了套,没有饭吃,他一个人坐在那儿。对于坐在哪儿也是不同的描述:有的说坐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有的说坐在开会的礼堂里,总之是坐在了哪儿。这个时候,我又遇到了两个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