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个极富意味的角色。他的话常常“一言九鼎”,并时常掀起波澜与争议。近二三十年来,
经他嘴里说出的某某将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人之一”远不止一次。结果诺奖还是
一次次地与中国作家无缘。
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出版以后,媒体报道,“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看来,这
样一个只读到高一、会唱要饭调的‘乡巴佬’,(指曹乃谦),是‘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
国人之一。’”
一”是西方人的通行词令,比如,西方的大学教授给学生写推荐信,通行的体例是“这是我
所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我的印象中,马悦然似乎从未说过“唯一”。而国内媒体
常为了炒做的噱头,故意要将“之一”去掉。仅以这篇报道为例,记者明明已经在第一段文
字写明了“之一”,却一定要在醒目的大题目标明“诺奖评委称其最有希望获奖。”
深切尊敬”,马悦然先生不惜“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他证实:“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
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
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
他不辞世,他将在十月获得这项奖。”他认为,虽然沈从文到1950年代就不写作了,但《中
国历代服饰研究》是一部非常有刺激性的、最精彩的一部长篇小说。沈从文没有文学家的自
负清高,因为他是一个土包子,一个乡巴佬,他懂得下层人民的疾苦,懂得历史上人民生活
的疾苦,所以他会写《边城》、《长河》那样伟大的小说。他即使不写小说,写服饰研究也
很出色。在中国,要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沈从文,有谁能得呢?
透露,沈从文在1988年成为了五位最终候选人中的一位。言外之意是,哪怕于1988年5月10日
仙逝的沈从文的生命能多支撑几个月,中国就将诞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得主。这
样,又一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浮出水面,即1968年(1966年?)的老舍差点获奖可能只是无中
生有,而沈从文在20年之后的1988年几乎获奖,则属货真价实。是也,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