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与公民的博物馆意识

(2008-04-24 13:35:48)
标签:

旅游

文物:现代的神——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

主讲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作家)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赴美国考察博物馆的感受。分成一系列小题目来讲:

 

 

 4、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与公民的博物馆意识

 

有两个场景令我难忘,去参观费城的独立纪念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只是平常的日子,且都赶上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到博物馆门口,就看见几十个美国人在台阶上举着伞排队。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普通的星期二早晨,博物馆开门前,已经有几十个人在等候了,静静的排队,没有人大声喧哗。据何慕文先生介绍,圣诞节期间,大都会博物馆一天最多接待5万人,每年有500万左右的观众,平均一天1万多人。


    说到排队,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反观我们,有相当多的国人在应该排队的场合却表现出怎样的情形呢?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每天都有所见、有所感。不是说文明国家就排队,不排队的就不是文明国家,我只是说我们有不文明的人。这样表达不至于伤众哈?以香港为例吧,(我引的材料都来自国家一级的报刊,没有一则是小道消息)有这样一篇文章《香港何处不“排队”?》:

 

香港的一大特征就是排队,巴士站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多少人在车站等车,大家都会乖乖的排队,从来没有见过公共汽车一进站,男女老少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啦一下子就往车门前挤,谁的个儿大、力气大,谁就能捷足先登。凡事要排队,这对香港人仿佛天经地义,售票处、快餐店、电梯前、甚至公共厕所,香港排队的阵容可谓蔚为大观。

 

别的不多说了,仅仅对照这一小段文字说到的香港人的排队,来想想我们在那些场合常常是怎样的情况。

 

关于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段勇对美国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有详细的介绍描述。他首先引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博物馆的两大核心要素之一。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例,它公共服务的基本项目包括:建议门票;大厅的咨询处提供英法德日西意俄葡中等语的语音导览,全部是免费索取。有很多义工,他们不一定到过中国,但当我说想要两份中文的导览,那个做义工的美国老头儿非常高兴地说多拿点。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多拿了简介,会给其他人,就是在给他们做宣传。我们有些博物馆就显得小家子气了,对自己的简介看得像私人财产一样,多拿一份都不干,而且有时会态度比较不好地告诉你,只准拿一份,不能多拿。

 

我在美国博物馆见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的义工,对所有参观者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蔼,显示出“为公共服务”的博物馆理念。这么一比,我们也还是有差距。

 

段勇介绍说,“‘精品导览’和专题导览由义工承担,每15分钟就有一次,其中每天中午12点是‘中国艺术’专题导览。在‘馆长推荐’录音导览中,馆长亲自用4种语言讲解54件他最喜欢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展品)。”这是大都会博物馆的特色,它选出54件精品,由馆长亲自录音。“义工导览的导览词均由义工自己撰写,并经业务主管审核,这样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保持统一的水平。除导览外,还有展厅、谈话、演讲、电影、音乐会等公众服务项目。每年的7、8月外,每周都有面向公众的免费演讲。另外也举办收费的系列演讲,可通过电话和邮件提前订票,免费演讲和收费演讲主要是根据演讲者而定,收费演讲的主讲人一般是比较著名的专家,收费固然有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同时也可适当限制听众人数,保证演讲秩序和效果。


   “博物馆的业务主管、外来研究者、艺术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定期在展厅针对馆藏或特展的某一主题面向观众进行讲解。每天有一到三个展厅的讲解活动,每次约一小时,观众免费,博物馆每次付给讲解者100元讲解费。

 

“每年9月到次年的6月,博物馆举办由国内外著名音乐家演奏的系列音乐会和博物馆业务主管和著名专家主讲的艺术、建筑、音乐、文物系列讲座,博物馆每次支付演讲者600元,还负担邀请专家的交通住宿费用。”

 

这也凸显了美国的财大气粗,国内博物馆目前能有如此财力的恐怕不多。单拿讲座来说,我们文学馆每两周一次举办一次,对公众是免费的,付给主讲人是2000元人民币,相对于国内的收入,已经算是不低了。而且,车接车送,这也具体体现着文学馆正在努力实践博物馆的理念:为公众服务。

 

不过,与大都会博物馆一比,我们也还是有差距。大都会博物馆能做到,“每年结合新的陈列和展览举办数次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为博物馆、大学美术馆和其他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各自心得和研究成果的机会。”而且,它“还大致每个月在展厅举办一次周末的公共诗歌朗诵,展厅的永久陈列允许参观者不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摄个人所用的照片。”

 

这里,我又要说一个细节,美国博物馆展厅中的保安尽职尽责,平常他们就站在所值班展厅的某个角落,不会影响观众的视线和行动空间,没有聊天的,没有随意走动的,当你有他问题问他,他会非常热情地回答;但如果你违反了规定,他会马上健步过来严肃地制止你。

 

大都会博物馆内有自助餐厅、酒吧、咖啡厅、公共大餐厅、董事餐厅、员工餐厅等等,总之,公共服务设施很多。

 

我手头儿有很多美国博物馆的简介,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既漂亮,又便于阅览。而国内有的博物馆,建筑的确有现代感,可导览简介做得却十分小家子气,好多小照片堆得密密麻麻,也没有详细的导览路线,字又特别小,眼睛差点儿的看都困难。建筑现代化,并不等于内部的服务在细节方面做得到家。

 

据段勇的调研,“一般来说,大都会博物馆每年要举办40个展览,出版大约35种书籍、期刊、论文集和光盘,举办2.1万多次的导览演讲、电影放映以及专门针对不同群体的活动。……该馆在一年内为37名研究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从4周到一年为期不等的研究基金,接受他们来馆从事与博物馆藏品有关的研究。”

 

了解到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之后,我们能否感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即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它都敞开胸怀欢迎你。如果你能提交一个研究计划得到馆里的批准,全程的路费、食宿费以及研究费用都由博物馆承担。当然,这和美国的国家整体实力有关。

 

单拿馆内陈设的展品说明来看,也是煞费苦心,不仅是写得细,而且非常严谨。比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每一条展品说明要经过5个部门,且这5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专业所长,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是研究员,这也就保证了说明的透辟详尽,并凸显出文化的内涵。

 

美国的博物馆的文化带动起大学博物馆系的招生热,许多大学都设有博物馆系,报考博物馆系的学生也很多。我们在马里兰洲与小型博物馆协会座谈时被告知,这里的博物馆系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在教学生如何收集文物的同时,告诉学生要热爱美国,热爱巴尔的摩。文物一下子成为爱国、爱家的载体。

 

 

 

 

                   [演讲时间:2007年9月16日;录音整理:程丽仙;内容略有修改、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