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入及赏析
(2016-01-05 20:28:27)
标签:
高中语文赏析 |
分类: 一家之言 |
郁达夫《故都的秋》导入及赏析(闭门原创)
【导入举例】中国古诗里面,悲秋的很多。秋风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唐代的刘禹锡在他这首《秋词》中,却高扬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秋天自有可爱之处,喜欢秋天的人应该不少,但愿意拿生命换秋天的人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无比喜爱的北京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竟值得他用生命去交换。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比,突出北平秋天的特点。秋天未必都好,但文学可以任性一点。】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为何要提及青岛?青岛也属北方,估计秋的特色还不够鲜明。】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不忙着写北平的秋,再与江南细致对比一番,欲擒故纵】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观花于半开,品酒于微醺,赏秋于北平,秋色有十成。】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罗列北平有代表性的景点,但后文却并未着墨于这些地方,为何?】。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以上景点需要出门去看,固然是美景】,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但北平的秋色无处不在,寻常地方也能欣赏到,突出北平秋味的“饱、透、十足”】。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普通事物上就有十分的秋意,可见北平胜过南国不少】。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并非写实,作者不过是在用过往的印象来构造理想中的北平秋景】。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从花草槐树写到灰土的纹路,如同庄子所谓“每下愈况”,然而“道无处不在”,秋味也无处不在,而于小处见之】,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不妨再对比一下】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