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2010-03-03 11:34:18)
标签:
杂谈 |
第1课
教学目标
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忆、导入
二、(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式)
(课堂导入活动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1.出示艺术节学生活动的精彩剪影照片。
2.教师:回忆艺术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片段,并谈谈它给你的最深感受。
3.学生同忆并谈感受。
展示课题课件:展示艺术节照片若干
二、交流与思考
(引入到对美术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学习)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照片,即-一张在记忆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的照片拿出来,相互欣赏交流
2.请两位同学上二讲台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并讲解,为后面的作品创作内容作铺垫
3.小结:这些都是摄影给我们带来的美的回忆和感受。摄影一方面可以拍摄出图画式的照片,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术创作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
4.什么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一般指美术作品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选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如颜料、笔、调色盘、画纸等制作表现出美术形象的创造活动过程。
5。摄影虽然能拍摄出美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创作构思,如绘厕、雕塑等
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主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来的照片
课件:图例(有缺陷的摄影作品)
三、构思、创作(根据自己所带来的照片或同忆为内容,设计主题,进行表现)
1.教师: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过欢乐和苦恼,都有过许多值得回昧的记忆。你是否可以尝试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自己过去的日子?
2.儿童画欣赏,开阔学生思路。3.学生交流想法,进行自主表现。
课件: “我创作.我表 现”
课件:儿童画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2.
二、感受、学习
(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
1.呈现美术作品图片。
(注:欣赏的作品内容与下面的总结要对应,如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都应有。同时也要与上面所提到的表现方式相对应,如版画、中国画、漫画、卡通画、材料装饰画等类型的作品应尽最贯穿其中)
2.教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是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模仿与照搬?
3.重点欣赏油画作品《山村小店》,从题材、主题、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4.学牛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画面主题的,感受艺术表现的魅力。
5.小结: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总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课件:各种艺术作品图例展示
课件:油画作品《山村小店》
三、再欣赏(进一步感受与理解艺术家对作品表现方法的把握)
1.教师:那么艺术家又是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2.总结: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来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那么什么是具象表现?什么是抽象表现?
1)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2)具象表现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
3)抽象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方法表现。
课件:艺术作品图例展示
课件:“小结”
课件:具象与抽象艺术作品图例
四、创作(重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尝试)
1.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根据主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
2.学生画草图,用投影仪展示,交流意见。
3.学生完成作业。
第二课 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设计、运用”学习领域中的阶段目标设置。本课的学习主要为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一)欣赏导入:
(二)演示讨论:
学生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三)学生尝试动手:
(四)欣赏讨论:
(五)考察安排:
(六)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到三名同学为一组带纸板、剪刀、胶水、棉签、彩笔。
一、整理考察结果:
二、桥梁常识:
1、现代大型桥梁设计的两大类型:斜拉桥、悬索桥
A、斜拉桥:用锚在塔柱上的多根斜向钢缆吊住主梁的桥。(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多罗多大桥813米)
B、悬索桥:有缆索(包括吊柱)、塔和锚三者组成的桥梁。(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悬索桥: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建成时间是1998年,在日本)
2、欣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桥梁: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香港大桥等等。(多媒体图片)
3、其他类型的桥梁:拱桥―――赵州桥
4、桥梁的基本结构:
支撑作用部分:柱、墩、供、梁、架、索。
交通部分:桥面
安全与装饰部分:护栏
三、学生尝试:
1、教师用筷子搭一座桥。
提示: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
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四种。
五、制作步骤:1)设计草图。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第三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教材中的作品资料,及其他图片的赏析、学习与借鉴,学生能掌握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培养学生超现实主义观念的思维,拓展“奇思妙想”的艺术空间及其表现方法。教学中有意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的积极关注与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从讨论“绿洲”,展示“绿洲”,赏析《绿洲》入手,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结合“学习活动一”,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
第二课时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探讨图片资料中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技巧以及在环保主题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设计的好例子,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是以“绿”为命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同一条件限定下,关注讨论主题,注重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技巧,表现自己的构思。结合“绿”这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交流,重点关注是否运用了某种技巧,营造的形象是否新奇,强化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提问: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
1.展示教材中作品《绿洲》,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引言”,并思考画家马格里特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2.分组讨论思考:画家他怎样不同寻常?画家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的丰富情感?
3.出示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绿洲》,分析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异同。
4.小结: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形象要素”
(树、白云、沙漠、桌子),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1)先了解13页中几位画家的思维。(自学)
(2)教师举例启发:例如汽车广告(汽车在男子光头上行驶);雀巢咖啡广告(兵马俑复活)。
(3)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上台用“绿洲”中的形象要素去思考重构,体验新奇。
1.注意用学生的“灵感”和习作去进一步启发大多数同学的艺术思维,找好构思的“形象要素”。
2.尝试练习始终要抓住“新奇”,有“树木形象”。
第二课时
(一)激趣
出示教具:用上学期教材中一幅防止水污染的宣传画为例。 做成折叠式,鱼的前半头可以遮挡变换,便于显示。 这幅既简洁又具有表现力的宣传画,其创作特征是营造出了使我们感到新奇的视觉形象,产生这一形象是作者运用了一种 变换材质的技巧。还有别的技巧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技巧。
板书: 绿 洲 ——掌握方法,拓展思维
(二)研究 讨论
1.常见的方法和技巧还有以下几种:变换材质、时空重叠、异形同构、比例逆反、 自由悬浮、模糊物象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对应讨论,辨别了解。
2.学生发言指出每一技巧所对应的图片资料,简述它在主题中的运用。
3.教师归纳小结。
(三)启发 拓展
1.考考看。(用几幅招贴画考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进一步认识)教师简析,帮助启发。
2.学生分组研讨,拓展异构思维。
3.学生上台交流,相互评析。
2.蒙娜丽莎与猩猩重叠的电脑广告。
3.一棵树有着春天开花和秋天结果。
4.风扇叶换成树叶的“自然风”。
5.平头变成绿篱。
6.熊掌钉上了铁掌。
7.兔子打蘑菇“伞”。
8.酒瓶似手榴弹。
9.眼球与地球同构。
10.鸟比地球还大。
11.一滴鲜血比汽车大。
12.刘晓庆比皮鞋小。
13.轿车没有人头大。
14.鸽子与手形同构。
第三课时
1.你会怎样构思?
2.范画主要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
3.形象要素与主题表达。
1.明确要点。
板书:
①
②采用选择的手法。
③“形象要素”的提炼。
④形象新奇。
2.关注热点:
①对“绿”这一主题的讨论与理解。
②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生存的关注与思考。
3.交流展示:抓住以上要点,小组互评讨论,台上交流展示(小组选送,介绍作品)。
(三)评价引导
1.老师以学生某一习作进行评价,帮助提炼,抓住要点。
2.选用相关主题的招贴画给学生分析、引导。
第4课
一、教材分析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设计·应用”领域的阶段目标,本课选择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结”展开教学。课目设置一方面思考能在民间美术中挖掘题材,另一方面则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通过欣赏、制作的教学活动,学习几种实用的基本结式与变化结式,激发大家学做中国结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吉祥结饰,教材从介绍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入手,展现不同结形所蕴涵的不同寓意,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中国结的形、意与结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通过学习几种由简到繁的结形,并提供较广泛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与分析研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掌握平结、盘长结的基本编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编织更多富有变化的结饰。
3、能够运用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对编制的结进行装饰与美化。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标志,讨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图形。为什么申奥的标志要选择中国结,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展示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物品,如扇子、手机、筷子、车饰等,还有身上穿的民族服饰上的结饰,如盘扣、腰带等,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中国气息,是我们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二、略谈结的来历与意义
1.师生互动,用最快的速度打一个结。
2.观察比较师生打出的不同结形,有活结、死结、蝴蝶结等不同结形,哪一种更美观,哪一种更实用。
3.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美好意义的。远古先祖在文字发明之前“结绳记事”、“以绳德厚”;有文字之后,“结”与“吉”同音,它承载着我们对亲友真挚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平结的编结法
1.平结是一种古老、实用的结形,有高低相等、不相上下之意,又有平稳安定之意,用途广,常用来做手链、项链、门窗等物品。
2.示范,老师带着学生编几个来回。
1)固定中间的两根主绳;
2)在需编结处穿上副绳,并打一结固定使主绳,左右各有一根副根。
3)右绳与左绳相交后从后面绕过主绳,压住左绳穿出。
4)右绳绕在主绳上,并压住主绳;
5)左绳与右绳相交,从后面绕过主绳,再从主绳与右绳形成的圈中穿出;
6)拉紧,继续下一轮编结。
3.编完之后,剪断余线。用打火机烧副绳尾部,趁热抹在主绳上固定。
4.装饰玉珠、木珠、铜钱、瓷珠等饰物
四、学生制作
1.选择自己喜爱的色绳及饰物。
2.构思怎样编,在什么位置装饰什么样的饰物,怎样穿插、固定。可以画几个草图,做到心中有数。
3.编制完成,教师指导并及时解决问题
五、展示总结
1.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互评、师评。
2.出示用平结编成的动物图案、蜻蜓结、表链、发夹、小型壁挂或背包,引发学生继续尝试、创造的兴趣。
3.布置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
一、
1.学生展示自己上节课编好的平结饰物,交流编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2.平结是一种实用常见的基本结形,还有一种结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出示小饰物,介绍盘长结。
二、盘长结的编法
1.盘长结的结形曲线,有如盘肠而得名。据北京雍和宫的法物说明册记载;佛门有八宝.即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八件宝物,又称“八吉祥”。盘长为八宝中的第八品,有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说,象征贯通天地万物的本质,能够达到心物合一、无始无终和永恒不灭的境界。它虽是八宝之末,却代表佛门八宝的全体。所以盘长结是一种具有非常美好的祝愿和祈福的结形。
2.示范,带着学生一步步编结。
1)按照书上或教师提供的线路图穿插走线,注意在色绳转折穿插处要多用珠钉固定,防止走形。
2)线路走完后再检查一次,确认无错误。
3)俗话说“三分编,七分抽”,抽结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结编得成败与否。
●示范一个错误的抽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结形不能着急乱扯。
●用镊子从色绳的一头向另一头逐渐抽拉,循序撤掉珠钉,直至结形抽紧收平。
4)打结固定。
5)装饰饰物。
6)做穗子。
3.学生再默画一个盘长结的线路图,并记牢。
三、拓展
1.盘长结是代表吉祥、美好的福件,它的连绵不断的结形对宗教、民间艺术甚至现代标志设计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出示几个范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
2.盘长结是一种美好、吉祥的基本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演示出很多变化结。鼓励学生尝试编出或在课外了解更多的结形。
总结:今天我们只是学了中国结的几种常见结形,实际上结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它已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结的运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及敏锐的眼共同创造出更辉煌的中国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