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笔记频道 |

如果要选出史上最强的一对情敌,非林黛玉与薛宝钗莫属。
不像现代的爱情偶像剧,女一号女二号一看就知道实力悬殊,女二顶多搅搅局,弄点浪花,都形不成波澜,更左右不了结局,没让你早早领盒饭就算给足你面子了。
但是林黛玉与薛宝钗,可是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两人都才貌俱佳,在贾宝玉尚不能婚姻自主、选择权交与贾母的情况下,谁能成为贾家新媳妇,剧情迷离扑朔,结局还出现反转。
论模样,燕瘦环肥,各有特色。
林黛玉的眉眼更有记忆点,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她,还有一项女人的最强wuqi——眼泪。你看她被晴雯拒之门外后,独立墙角边一哭,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俱忒楞楞飞去远避,“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知何处惊”,果然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效果。
薛宝钗更有整体美,说不出是哪个地方,“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别说人家脸大,那意思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而且,肌肤丰泽的她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可以说是性感。
论才华学识,此专彼博,各有所长。
林黛玉是精通诗词。虽然在大观园里诗词大会的命题作文比拼中,林潇湘与薛蘅芜都得过第一,但前者还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用作品说话。除了拟唐诗TOP5作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格,填写《秋窗风雨夕》外,还有貌似李白乐府诗体的经典之作《葬花吟》。
薛宝钗则博学多才,涉猎文学、戏剧、医学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戏剧,由于祖父爱藏书,她小时候有机会背着大人偷看到“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对各种戏曲了如指掌;而林黛玉只读过贾宝玉偷偷带进大观园里《西厢记》与《牡丹亭》。
但是别忘了,贾母的择媳标准。她在清虚观打醮时对有意做媒的张道士明确指示:“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所以,在两人颜值差不多的情况下,性格就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这还用比较吗?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几乎得到一边倒的点赞与支持,她的粉丝后援团名单里有史湘云、袭人、小红、探春、凤姐......甚至包括王夫人与贾母。
(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 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黛玉还别不服。就“送宫花”这一个回合,便可看出两人在待人接物上的差距,宝钗简直可以教黛玉学做人。
这一回叫“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咱不说贾琏戏熙凤的事,人家大白天过夫妻生活,少儿不宜,咱就说王夫人的陪嫁周瑞家的(就是周瑞的老婆)送宫花的事。
话说周瑞家的刚送走了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要回王夫人的话,得知王夫人正在薛姨妈家姊妹闲话聊天,便拐进梨香院找去了,又不敢打扰人家说话,只好先去里间看宝钗。你看宝钗是什么表现:
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几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周瑞家的)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着”。
眼到口到心到,又是抬头迎接,又是微笑打招呼,又是让座,标准的接待礼仪。重点是完全没有把人家当下人,目有尊长,相当有礼貌。
后来两个人还愉快地聊起了“冷香丸”的事。宝钗回答得相当有耐心,完全不觉得周瑞家的没文化听不懂,气氛相当融洽,谁也不尴尬。
周瑞家的回完了事,薛姨妈叫她把新得的宫花顺便给贾府的女士们带过去。周瑞家的便按吩咐执行,走的是就近路线,先是给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后给了凤姐,最后送到跟贾母住的黛玉那里。
黛玉此时正在宝玉房里玩解九连环的游戏,宝玉倒先接过花来看了。你看黛玉是怎么反应: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招呼不打也就算了,人家辛苦跑腿一趟,连个“谢”字都没有,反而发难,既误会了薛姨妈的一片好心,又让办事人员不知所措。稍微懂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小鬼难缠,对下人更要宽厚有礼,方显得你大度有容。
关键是,黛玉敏感多疑的性格暴露无遗。就以她尖酸刻薄的说话方式,以后谁敢跟她走近啊,避之则吉。
要知道,周瑞家的完成交办的事项,是要向王夫人回话的。如果她把黛玉的话向王夫人如实禀报了,王夫人会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候选人留下什么印象?
爱情是二人世界的朝朝暮暮,而婚姻则是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大家庭的媳妇,模样固然重要,但是性格才是其核心胜任素质,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与大家的相处之道——贾母是要儿孙绕膝,承欢脚下的,难道你跟宝玉结婚后还能分家单过?
这方面,薛宝钗的优势体现得更明显更直接。看看她怎么过生日的就知道。
宝钗十五岁将笄之年(成人)的生日,贾母特意自己拿出二十两银子交给凤姐给她办生日会,边喝酒边看戏,相当于是宝钗请客,贾母买单。
出钱的是老大,贾母又是最老的长辈,宝钗当然知道如何尊老敬大,看人下菜碟也是人之常情。你看看她又是怎么做的:
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果然,先上戏。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然后,上酒席了。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全是投贾母所好,可以想象,贾母是何等开心。这样过生日,自然是“宾主尽欢”。
可是你看黛玉,那叫一个别扭。宝钗生日这天,宝玉早起找黛玉去赴宴,黛玉还歪在炕上,意思不想去。
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
这叫什么话?后来贾母也叫黛玉点戏,她点了一出,书中没写是什么戏,估计就是她自己喜欢的小众戏目——这般任性,以后还怎么应付各种场面?
这还没完。生日宴结束了,散场时,贾母赏了十一岁的小旦龄官,风姐开玩笑说这小旦长得像一个人,大家心知不说,没想到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说了出来,“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结果引起掀然大波,湘云生宝玉的大气,黛玉反过来又怪罪宝玉,兄弟姐妹不欢而散。
经过这回合的直接PK,宝钗与黛玉谁更合适做贾家新媳妇,想必贾母心中已有答案。
等到宝玉被打,大家去探望时,贾母当着众人包括宝玉的面就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四个女孩儿,当然是指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不包括元春,人家已是皇妃。
这就相当于贾母代表荣国府官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