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宋祁 |
分类: 读书频道 |

若要问宋朝词人中,谁最懂生活,答案是张先和宋祁。前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风流快活的代表;后者“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及时行乐的典型。
巧了,两人同为一代词宗晏殊的学生,文采风流,词风婉约,金句频出——虽然李清照瞧不上,在她的《词论》中说这两人“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此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不过,话说回来,有哪个词人能入得了“千古第一才女”的法眼呢?
“红杏尚书”宋祁更惨,网红词作差点被指控为抄袭。这到底咋肥事?
一
宋祁生于公元998年,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高祖父宋绅是晚唐的御史中丞,但因其言语不当而获罪,被罢免其官,遂举家迁于雍丘县双塔乡(今河南商丘民权县)。
从此,老宋家家道中落,到了祖父宋耀和父亲宋玘,只混得了一个外官官职,俸禄微薄。可以说,宋祁也是家境清贫。好在这样世代为官的原生家庭,非常重视学习,让他自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北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藉”,赢在了起跑线上。
公元1021年,学有所成的宋祁与其兄宋痒以布衣身份游学安州,竟得到知州夏竦的亲自接见,还请吃饭。席间,夏市长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落花》,宋祁果然出手不凡,为花翻案: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谁说花心就是招蜂引蝶,人家也可以很专一的好吗?存一寸光阴,换一个世纪,摘一片苦心,酿一滴蜂蜜,这就叫爱久见人心。
这首诗貌似看到了李商隐的影子,还妙用了前辈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夏市长当场点赞,并转发到朋友圈,令小宋展露头角。
众所周知,在宋朝文坛,有著名的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同年高考,同中进士,苏轼第一(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操作,调成第二),苏辙第五,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系列中的佼佼者,算是苏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其实,在苏氏兄弟之前,还有宋祁和宋痒两兄弟,同样美名在外。虽然宋氏兄弟的学问可能没那么牛叉,但人家的考试成绩却更胜一筹,不服不行。
公元1024年,宋祁与宋庠手拉着手一同参加高考,按照文化教育部(礼部)上报的成绩,本来宋祁第一,宋庠第三。但是主持朝政的章献皇太后(刘娥),觉得长幼有序,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于是把宋庠调整为头名状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
宋祁和宋痒,人称“二宋”,为了有所区别,把宋痒称为“大宋”,把宋祁称为“小宋”——听起来好亲切哈。
二
那年的主考官,就是晏殊。从此小宋师从于晏殊,师生都是享受生活的人,平时饮酒赋诗,一唱一和,很是风流,连写词的风格和内容都差不多——都喜欢为女性心声代言。
你看宋祁的《蝶恋花·情景》:
绣幕茫茫罗帐卷。春睡腾腾,困入娇波慢。隐隐枕痕留玉脸,腻云斜溜钗头燕。
远梦无端欢又散。泪落胭脂,界破蜂黄浅。整了翠鬟匀了面,芳心一寸情何限。
再看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一个写都市女人,一个写乡下女子,一个写少妇春情,一个写姑娘春梦,都是别有心思,无从说起。
晏宋亦师益友,还是邻居。据《东轩笔记》爆料:“晏元献当国,子京为翰林学士,晏爱宋之才,雅欲旦夕相见。遂税一第于旁边近,延居之,其亲密如此。”
这是说晏殊因为太喜欢小宋,为了能天天和他喝酒聊天,谈风吟月,竟然大手笔直接在他家隔壁小区买一套房子给小宋住。这可是京城的房子呢,请问晏老师还招生吗,我报名。
宋祁是宋仁宗面试后直接提拔任命的,在他首次任翰林学士期间,还发生了词结姻缘,皇上亲赐美人的美事——这激励性福利措施,不要太好了。
根据《花庵词选》报道,有一天,宋祁宴罢回府,路过繁台街,正巧迎面遇上皇家的车队。忽然只听车内有人轻轻叫了一声:“小宋!”待宋祁抬头看时,只看见车帘轻放,一个妙龄宫女对他粲然一笑。
车队过去了,而美人的一笑却留在宋祁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令他心旌摇荡,久久不能平静。回家后,宋祁失眠了,写了一首《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宋祁把新词发到自己的朋友圈,立刻被疯狂转载,整个京师传开来了,一直传到宋仁宗那里。皇上便追问起来,最后有个宫女站出来说:“当时我们去侍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大臣说:这就是小宋。所以在回去的车子里看到他,就叫了一声。”
皇上哈哈大笑,果然是女粉收割机啊,便召宋祁上殿,谈起这件事,还打趣道:“蓬山并不远呀。”说完,就把那个宫女赏赐给了他。
皇上当红娘,这事绝对娱乐头条,并且连上几个热搜,令吃瓜群众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疑问:现在的宫女待遇都这么好了,上下班还有专车接送,我怎么不知道?也有网友跟贴道:不会是某个后妃吧?只好让宫女来背锅。
不管怎么说,这个瓜有点大,很难消化,好在这首词本身的热度,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原来词可以这样照搬照套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原句引用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句,而“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只是将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诗句改了一个字,“一”万重变成“几”万重。
这样也可以?如果放在今天,会不会像郭敬明一样,被指控抄袭?反正所抄的文字,绝对已超过原文的十分之一。有热心的网友甚至@宋祁,把郭敬明的道歉微博私信给他作模版。都过了一两百年了,小宋才不会傻到像于正那样发——道歉还抄作业。
事实上,要道歉的话,何止向李商隐一人,宋祁忙得过来吗?
比如“金作屋,玉为笼”,就是化用了唐朝最后一位诗人韩偓《无题》诗中的“绣屏金作屋,丝幰玉为轮”以及“金屋藏娇”的典故。对了,韩偓的姨父正是李商隐,十岁时就被李商隐称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
还有,“车如流水马游龙”则是借用了李煜的词《忆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所以,这首词到底是博采众长,借他山之石攻玉,还是抄袭,可能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宋祁驾驭语言的能力,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还无伤大雅,无可厚非。
清代词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就说:原词仅作企慕之言,故大度者哂笑之而加怜耳。
但是后来宋祁再出现这样明晃晃赤果果的借用,可能就另当别论了。比如这首组织春日郊游的游记《锦缠道》: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宋祁热爱生活,到晚年还是那么乐观活泼,喜欢聚会游玩,把日子过成诗与画,有声有色。
这首词的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清明》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意,将踏青的欢畅意绪推至最高点。
不过,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则说:词莫病于浅直,如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无高警,正在遥指不言,稍具书(画)意。宋子京演为《锦缠道》词,后半曰:“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熏熏、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何伧父也。未审赋落花时,伎俩何在。
南北朝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贺裳实名举报,嗤之以鼻,意思就是说老宋你这抄也抄得太没技巧了,粗得一逼。
果然文人一张嘴,胜过天下鬼,好话坏话都让你一个人说了。
三
虽然宋祁不像他哥那样高冷,为人处事拘谨认真,是个事业型男,但是他也不是只会吃喝玩乐,风花雪月,工作上也是有业绩的。
公元1039年,宋祁任职国子监时,西北边境战事财政都相当吃紧,他就写了一份关于“三冗三费”工作报告,上疏朝廷,直言应该精兵简政,节约财政。“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
公元1043年,宋祁被调回京城担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奉宋仁宗的诏令同欧阳修合修《唐书》。为了区别于五代时期编纂的那一部,这次修订本加录了唐代学者自著之书,被称为《新唐书》。
这可是一项巨大工程啊,前后历时十七年,共有28469卷。宋祁十几年如一日地修唐书,晚年“弥为进境”,全身心地投入。
据《东轩笔录》记载,他“晚年知成都府,带《唐书》于本任刊修······远近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矣,望之如神仙焉。”果然认真工作的男人最帅,值得膜拜。
公元1060年,修书完毕,宋祁因此立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并升迁左丞,进工部尚书。哇塞,这晋升速度,是坐了神舟几号火箭哪!
其实,宋祁原本是被授予“三司使”的,负责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相当于财政部部长。但是因为他哥宋痒还在任宰相,这么重要而敏感的职位,包拯又站出来唱黑脸,上书谏言宋祁不宜任三司使,最终只好调整了他的岗位。
“无所谓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就因为这句卓绝千古的金句,宋祁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美名,艳夺千古。
四
快活还是慢生活,都一样会活到老。是的,宋祁潇潇洒洒就活到了老年。
跟张先一人一城,从未外放不同,尽管宋祁少年得志,一生显达,任过各种职位,去过各个地方,其轮岗之多,堪称全面型人才,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宦海沉浮,到了晚年还被外放。
好在他随遇而安,到哪里都是家,照样喜宾客,好游宴,热闹欢乐。
这不,又到了重阳节,老宋肯定是要设帐宴客,还有现场乐队助兴。这首《九日置酒》就描写了当时的良辰美景。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这真人秀剧本似曾相识啊,又是“孟嘉落帽”的典故。只不过,上次杜甫把剧本演砸了,因为人老头发少,帽子被风吹掉了赶紧请别人帮忙戴上,“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他强颜欢笑,略显尴尬。而宋祁则演成了风流美事,帽子掉就掉呗,只要发型不乱,还是有型有款。
重阳节的重点内容是喝菊花酒、插茱萸,但是不同的插法可以看出其不同的心境。杜甫的“醉把茱萸仔细看”,明显是辛酸,而杜牧的“菊花须插满头归”乃故作旷达,反倒是“满插茱萸”的老宋,有点放浪形骸。还能不能辟邪呢,你是认真的吗?憨批!
难怪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会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
但是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再乐观的人,也不可避免。公元1061年,宋祁因病在东京(河南开封)去世,享年64岁。
临终前,宋祁给自己撰写了墓志铭,并撰就一篇“遗戒”,交代后事:
“三日殓,三日葬,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棺用杂木,漆其四会,三涂即止,使数十年足以腊吾骸、朽衣巾而已。冢上植五株柏,坟高三尺,石翁仲(旧时守坟的石人像)、他兽不得用。”
意思就是叫儿子要移风易俗,不要相信什么风水,棺材也用杂木,能装得下自己的残骸朽衣就可以,坟墓更不要堆砌,种五棵柏树就行。这种“白事从简”的指导思想和生活作风,至今仍符合咱们的中央精神,值得提倡与学习。
重点是“吾学不名家文章仅及中人,不足垂后。为吏在良二千石下,勿请谥,勿受赠。”
自谦了哈!但是,以宋祁的业绩和成就,怎么可能死后无谥号呢?宋仁宗还是赐予他“景文”。
他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最后更新了一首词《浪淘沙近》,以纪念自己的似水流年,并寄语后人,玩乐趁年华。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